背景:
阅读新闻

成都商报:《建国大业》就像一个超长的纪念品

[发布日期:2009-09-21] 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潘媛 [字体: ]

《建国大业》延展出来的悖论

1、标本性:个人魅力加题材号召力

剧组里,上上下下都叫总导演韩三平“韩爷”,其个人魅力和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但韩三平否认这部电影聚集明星的力量来自于他个人的魅力。

新中国60周年庆,国家强大了,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了,参加《建国大业》的演出,本身就有着一种情感和认同感在里面。而另一层意义则可以用韩三平的话来说,这部电影就像一个超长的纪念品,将来回望,这个时代最当红的明星大都在这一部片里了。启用全明星阵容出演主旋律电影的种种好处都摆在大家面前,可以说这次尝试对于中国国产电影的发展有着极其积极的标本作用。多年以后,《建国大业》都一定是电影工作者研究的经典范本。

2、不可复制性:机会千载难逢

同样是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建国大业》也有着不可复制性。

韩三平宣布,为了纪念1921年的建党,中影准备搞一个“从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之间,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可以做一个献礼片。”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建党大业”还将邀请全明星阵容出现,因此被传媒成为《建国大业》前传。这完全是以《建国大业》作为成功范本的一项拍摄计划。但是,当建党90周年过去后,还有什么题材可以称之为国民题材,或者国家题材?总不能每年国庆都翻拍一次《建国大业》吧?建国大庆和建党大庆都是难得的时机,至于其他主旋律题材,都很难比肩《建国大业》的规模和档次。

此外,《建国大业》使用偶像大腕是一次破例,零片酬也是一次破例。如果总是要求明星不计报酬的演出,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有人计算过,如果所有的明星都拿片酬,这部电影的成本将翻5倍以上,那么随之而来的票房压力也将成十几倍的增长。

从商业模式来考量,《建国大业》的可复制性还有待考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