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革命没带来票房飙升 3D并非电影票房灵药(2010年08月18日来源:北京晨报 )
3D技术对一部影片的质量究竟有怎样的提升?对票房又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它会像彩色有声电影取代无声黑白片那样成为时代的趋势吗?这些都是3D技术带给电影人的谜题。或许答案正如香港导演彭浩翔所说,3D技术是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却并非票房灵药。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康健民介绍,目前宣布开拍和即将上映的国产3D电影就超过10部,这还没有将一批跃跃欲试但尚未正式启动的项目计算在内。
目前,多部好莱坞3D大片虎视眈眈地排队等候引进,国产3D电影需要迎头赶上。不过,在“后阿凡达时代”,国产3D电影要想占据这块市场还需升级“软件”,需要电影人的智慧和耐心。
2、2010中国电影营销市场将达9.3亿(2010年08月19日 来源:中国电影网)
2010年中国电影营销市场规模将达到9.3亿元,较2009年增长78.8%。预计到2012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1.8亿元。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包含广告植入、映前贴片、首映活动、影院票房、版权出售等运作方式在内的电影营销成为完善产业链中愈加重要的一环。中国电影营销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关联产业今后发展的空间将超过中国电影票房的总量。
此外,电影相关版权出售类型的多样化也将成为增加关联产业收益的重要手段。如何开掘并发挥电影品牌价值,使之获得广告主青睐,实现电影收益的最大化是未来电影营销需要探索的重点。
3、档期名目多 影片上映更应关注特色与对手(2010年08月19日 来源:中国电影网)
中国电影市场档期名目繁多,到底有多少个?记者近日统计发现,目前已14个,刚刚过去的七夕档不过是2008年才出现,而愚人档、清明档则是今年才涌现。而且,今年10月万圣节期间还将出现首个万圣档。而电影工业发达的美国,仅有五个大的档期。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的档期大多还停留在概念上,缺少档期特色影片。据了解,元旦档目前被包括在贺岁档;受传统五一长假的影响,五一档虽然减为3天,但在目前5个小长假中市场成熟度最高;而清明、端午、中秋三个档期目前开发程度最弱,市场潜力有待业内认真挖掘。
随着"小长假"档期的逐步开发,加上市场机制对影片扎堆的惩罚(票房两级分化),在未来几年,片方会吸取以往经验,在档期选择上更加理性和谨慎,影片分布不均的现象有望得到缓解。
4、电影植入广告引关注 工商总局称将提立法建议(2010-8-19 来源:北京晚报)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3次会议上,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广告法》虽然在文字上没有针对植入式广告的相关条款,但依据《广告法》的基本精神,植入式广告明显存在违规问题,侵犯了数亿观众的权益,因此强烈建议工商机关对广告植入行为加以规范。这一建议被十一届全国人大3次会议列为第2196号建议。
国家工商总局表示,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也开始重视对植入式广告的研究和治理,如提出“植入式广告不得影响节目内容”、“新闻与时事节目中禁止出现植入式广告”等。我国《广告法》颁布十几年来,新的广告形式不断出现,现行法律和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某些领域存在法律空白,如植入式广告就缺乏相应法律对其加以规范。
工商总局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植入式广告是在经济、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广告营销形式,工商总局将作为专题认真研究,并结合正在进行的《广告法》修订工作,积极向立法机关反映,提出相关立法建议。此外,规范广告植入行为除了完善立法,还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对节目制作环节的管理,电视台等节目制作单位也应加强自律,规范自身行为,履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