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风声》布景细致入微 为赶工期昼夜拍摄

[发布日期:2009-02-23] 来源:城市快报  作者: [字体: ]
《风声》布景细致入微为赶工期昼夜拍摄(组图)

《风声》演员造型

《风声》布景细致入微为赶工期昼夜拍摄(组图)

旧式黄包车

《风声》布景细致入微为赶工期昼夜拍摄(组图)

繁华的夜景

《风声》布景细致入微为赶工期昼夜拍摄(组图)

忙碌的布置

记者身后的巨幅布景画,在拍摄过程中曾突然掉下,突发的情况令剧组一度陷入混乱,并将多名演员盖在了下面,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当夜剧组拍摄的场景是敌伪政权大年夜的闹市场面,快报记者龙西、郭蕾以群演身份加盟该片,等影片上映时你还能认出她们吗?

拍摄现场颇具时代背景的布景及道具令人眼花缭乱

2009年的元宵节,电影《风声》剧组秘密进津,在天津的多处历史文化风貌建筑区设点取景。此次在天津的拍摄,《风声》剧组的保密工作可谓做到了家,不仅对剧情和拍摄进度只字不提,而且为了防止媒体的跟踪报道,连日来,剧组拍摄每场戏都会换一个地点,采取“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尽管如此,本报娱乐部的记者们仍能在每次转景的时候第一时间现身,与这个“神秘”的剧组上演了一次又一次你明我暗的谍战侦察行动。

前天晚上,《风声》剧组在解放路上连夜拍摄了进津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夜戏,为此本报派出六名记者加入了群众演员的队伍,成为摄制组内部人员,亲身经历了剧组的拍摄实况。昨天,第一队人马更获得了许多一手资料及鲜为人知的内部情况。

场景篇:布景细致入微道具一应俱全

作为建国60周年五部重点影片之一,《风声》剧在每场戏的拍摄前都对场景要求严密,而此次在解放北路——原英租地的这次拍摄更是场面宏大。据悉,剧组早在几天前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记者在拍摄前10个小时赶到现场,此时,大场景的布置已基本到位,正在进行最后的检查及确认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场景——中国银行已被改造成“新华百货”,而它对面的人民银行则被挂上了“亚细亚大饭店”的牌子,往后延伸的多栋楼房上都架起了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招牌,其中一座复古式“戏院”尤为引人注意,外面由模板制成的售票处及《乱世佳人》等名片海报吸引了大批路人驻足,纷纷拍照留念。

除了这些大型布景外,记者在现场看到,街边小摊上的香烟、糖葫芦或灯笼等颇具时代背景的道具也已准备就绪。

原天津市总工会的大楼向来是影视作品中的“常客”。1990年,《大决战》摄制组就曾在此地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如今这座大楼已经卖给中国银行,但还未进行装修和使用,原本空荡冷清的大楼里因《风声》剧组的到来而热闹非凡。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一至三楼几乎每个房间都堆满了要分发给群众演员的服装,其中旗袍、旧棉衣、呢子大衣、礼帽、西服、伪军服装、日军服装等一应俱全,而高层阳台处的灯光设备也各就各位。尽管记者是隐藏身份混入大楼的,但没过多久,还是被《风声》剧组的工作人员发现,并以身份可疑为由被要求从后门离开。

记者在现场还发现,为达到最佳灯光效果,《风声》的工作人员将取景处的每一幢大楼的玻璃都从室内贴上了白纸,这样灯光从里面打出来后,在外部看上去十分明亮。经过数小时的最后修整,《风声》剧组终于将当天需要拍摄的场景布置到位,夜幕降临后满街的霓虹灯耀眼辉煌,好似上世纪40年代初的街市夜景。

环境篇:剧组通宵拍摄居民忍耐配合

如果有谁住在此次剧组拍摄现场的周围,那必定要做好不得“安宁”的准备。《风声》剧组的夜戏所在地解放北路大部分建筑为银行,但还是有一幢几十年历史的居民楼处在此地。幸好该楼房中的住户并不多,这也为剧组省了不少心思。记者走访得知,因为此地居住的多为50多年的老人,身体比较虚弱,所以前几天《风声》剧组派人来通知他们要在附近拍摄夜戏的消息,一开始他们并不同意。但片方几经查看,还是对解放北路的场景情有独钟,于是他们就锲而不舍地跟住户们一再进行沟通,并相互调解让步,最终达成协议:《风声》剧组人员在住户窗户上钉上棉布帘子,隔音隔光,以减少对他们的影响,并且剧组还对住户们给予了一定费用的补贴。

入选剧组群众演员

好花还需绿叶扶。如果说主角是红花,那么众多群众演员则是绿叶。相比主演的光鲜,群演们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往往不为人知。早在拍摄当天下午2点记者加入群众演员之列时,解放北路与大同道交口处就已被上百名群众演员围得水泄不通。随着拍摄时间的临近,越来越多的群演们抵达片场,大概20人分成一个小组,由负责人员带队去更换戏服。

以往不少观众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因为演员外形的不到位而造成明显的败笔,如长征途中的红军,出现红光满面、体态雍肿的战士;抗日战争时期出现服装整洁、细皮嫩肉的儿童团团员等。但《风声》剧组在这方面可谓精益求精,穿着旧衣服的演员面容朴素,扮演日军的演员被戴上了“标志性”的眼镜或小胡子,身着旗袍的阔太太们穿金戴银,富裕的年轻女子们清新秀丽、妆容精致。当天记者扮演的正是年轻女子,对于剧组给换上了一身旗袍,颇感新鲜。

晚上6点,几十组群众演员悉数到位,这里面不仅有青壮年人士,还有五六岁的孩子和60多岁的老人。据记者了解,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是通过河北区的一家劳务市场应聘而来的,薪水是日戏20元,夜戏30元。还有许多人是通过朋友介绍来到此处的,对他们来讲,任何一个演出的机会都相当珍贵,怀揣着电影梦的年轻人总是认真地对待着每一个小角色。还有的群演则是剧组工作人员拉来的家属,一位老年人说:“我们两口子都退休在家,反正也没事就来帮孩子们凑个数。” 对于需要宏大场面的《风声》剧组来说,仅有这些人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剧组还调动了9辆军车满载武警官兵,请战士们上阵救场。据剧组负责人介绍:“为了营造影片中的壮观场面,必须请这些正规的军人来拍摄这个场景,因为有些动作是群众演员表现不出来的”。

化妆篇:耗用10个小时 场面一度混乱

由于演员众多,当天《风声》剧组请来了十多位造型师负责给演员们化妆,每个演员的造型各不相同,大多数都是民国时期的装扮。

当天记者在现场发现,剧组的演员调动工作十分混乱,由于没有把演员到位的时间错开,致使大批演员在寒冷的室外足足站了好几个钟头也没有轮上换服装或化妆,而换好服装做好造型的演员,也都茫然地站在大马路上等待安排,场面一度出现混乱。

据记者观察,当天由于拍摄场面过大,演员众多,所以《风声》剧组将演员们分成几十个小组,每个小组二十人左右,由一名剧组工作人员领队。当天工作的具体步骤是,领队将演员们带到一个破旧的楼里,此楼内设有临时化妆间和道具室,演员们先化妆、造型,然后女演员穿上旗袍和老式呢子外套,男演员则要将头发剃短,佩戴礼帽并穿上老款式的外套,造型完毕的演员由领队带领集体回到室外拍摄现场等待。但是由于人员众多,就这几个步骤足足耗用10个小时,从下午2点直到凌晨12点,整个准备工作才就绪。

群演篇:整夜饥寒难耐才知拍戏艰辛

在寒冷的季节拍摄夜戏的艰辛想必是没有过这种体验的人理解不到的。从下午2点候场到晚上12点开机,这已经让群演们疲劳不堪了。在要求完美的导演一再调动下,近2000名群演分组轮番上场,走过一幕又一幕。

凌晨1点时,多位演员已经无法支撑,他们三三两两偷跑到戒严线外,躲在柱子后面小憩。尽管记者一再提醒他们在零下的气温中睡着极容易感冒,但疲惫不堪的他们还是没有挡住连绵不断的睡意。

凌晨2点左右,气温随着寒风急剧下降,昏睡的群演们被冻醒,四处寻找水瓶到剧组的饮水机处装热水来焐手取暖。他们告诉记者,看着热水却不敢喝,因为片场没有他们去厕所的地方。一位40多岁的妇女告诉记者,这次在劳务市场找到群众演员的工作,还以为会很好玩,但没想到是这样艰苦:“这次折腾十几个小时才能挣到一点钱,太不容易了!”拍摄间隙,许多人因为难以承受寒冷、饥饿和劳累而打道回府。于是,剧组的群众演员随着夜幕的深入而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措手不及的状态。由于演员的缺失,工作人员不得不将剩余的演员频繁调动,转场于各个拍摄地点。

凌晨4点,许多群演找到剧组工作人员,说他们实在坚持不住了,全身已经冻僵了,甚至快要昏倒。同样饥寒交迫的工作人员也只能鼓励大家再加把劲,承诺他们会尽快完成拍摄。

425分,《风声》剧组结束了当日的拍摄任务,不知是不是因为群演们的要求,原定拍摄的“花车”戏在当天临时撤下。而连续工作15个小时的群演们也终于在4点半时拿到了剧组分发的餐点——一个面包、一根火腿肠与一盒奶。尽管食物冰凉,但每个人几乎都在5分钟内将它们解决掉,而后又排着长队去归还衣服,直到5点多钟大批人马才散尽。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uhao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