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匆匆那年》无虐心不青春

[发布日期:2014-11-01] 来源:荆楚网  作者: [字体: ]

  本报记者龙京 实习生陈晓梦 范佳韵

  自《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肇始,60后、70后、80后的青春记忆已成电影富矿,对青葱岁月的无限怀恋、爱情在岁月中逐渐凋零的主题延续至今。已渐成气候的青春类型片,在贺岁档将再次迎来一部重磅作品—《匆匆那年》。在导演张一白的镜头下,《匆匆那年》试图传递另一种青春:相比《致青春》的温暖质感,《同桌的你》的清新自然,《匆匆那年》显得更加残酷虐心。

  记忆里的美丽青春

  流行元素勾起怀旧情怀

  改编自同名小说,《匆匆那年》采取VCR式的片段式回忆叙事,横跨高中、大学、工作后三个阶段,围绕彭于晏饰演的陈寻、倪妮饰演的方茴之间的感情纠葛展开。与其他青春片相似,《匆匆那年》最大卖点便是纯爱—“看脸”的世界里,彭于晏与倪妮之间欲说还休的青涩恋情,无疑最能打中年轻观众的“七寸”。

  张一白努力搭建青春梦境,以致显得稍微用力过猛:绿草青青的校园里,少年们单车飞驰,阳光穿过树叶洒下斑点;逆光镜头下,倪妮犹如神圣女神;吉他弹唱与情书念白交替,让人恍惚回到高中岁月;而课桌上半旧不新的《现代汉语词典》,无疑也是学生时代的“标准配置”。

  把时代大事件、流行文化作为青春注脚,《匆匆那年》与《同桌的你》如出一辙。曾经红极一时的“新概念英语”、1999年底庆祝千禧年到来、2001年申奥成功,以及红极一时的《当》《鸭子》《对面的女孩看过来》,都是80后的共同记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灌篮高手》在片中的巧妙运用,安西教练与主题曲乱入,也让观众在回忆里寻找到了笑点。

  再也回不去的爱情

  剧情节奏仍有提高空间

  相比回望青春的外壳,《匆匆那年》从骨子里仍然是痛彻心扉的爱情悲剧。在完成了上半部的青春部分后,《匆匆那年》陡转急下,纯爱变成了双方的互相背叛与报复,最后只剩一地鸡毛。它的虐心正在于此:男一号彭于晏本是阳光少年,却被音乐太妹沈晓棠勾引;女一号倪妮深爱陈寻,拒绝了文青魏晨,却又把第一次错付他人;再加上郑恺与张子萱纠缠不清的感情线,让《匆匆那年》的人物关系颇显狗血。

  也许是原著小说人物线索更为复杂,比电影更有空间去起承转合。张一白在掌握剧情与情绪节奏上,其实可以做得更好:方茴性格线索铺叙过少,让她在“报复”陈寻的行为中缺乏逻辑支持;爱得死去活来的陈寻,却在大学里莫名其妙移情别恋等等都显得突兀。

  无论如何,对于一部青春片而已,只要能不经意间打动到你,让你蓦然回望自己的青春,会有肆无忌惮的放声大笑—哪怕只有一点点,已然足够。就像方茴最后写给陈寻的一句话:“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年华易逝,不过情怀二字而已。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kjgs
相关新闻       匆匆那年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