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1月8日《阿凡达》成都媒体报道

《阿凡达》让中国电影学到什么---成都日报

[发布日期:2010-01-08] 来源:成都媒体综合报道  作者:太平洋院线 [字体: ]

12年前的《泰坦尼克号》让中国观众着迷,12年后,卡梅隆携3D大片《阿凡达》归来,再度引发了中国观众的观影热潮。《阿凡达》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已经成为社会话题,在影院排队抢票的观众高呼“比春运火车票还难买”,陆川、阿甘等导演看过电影无不自叹不如。观众看热闹,而电影人却看到危机。卡梅隆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一场盛大的视觉梦幻,同时也给中国导演带来了反思。《阿凡达》不是衡量电影的唯一标尺,但足以成为国内电影人学习如何拍摄商业大片的教科书。

  让国产电影走上技术化道路

  为了《阿凡达》的问世,卡梅隆耗费了14年心血。我们也经常听到国内导演说为了某部电影“耗费数年心血”,除了噱头外,更多是因为资金问题,而卡梅隆却纯粹是因为“技术原因”——他的想象已经超越了科技的发展。

  作为一个具有开拓性思维的导演,卡梅隆是一个技术狂人,筹备《阿凡达》的14年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只是用来“等待技术成熟”。自称“半个科学家和半个艺术家”的他曾经为《深渊》开发过水下摄影系统,为《泰坦尼克号》开发过远距离遥控深海摄影系统,这次他又和他的合作伙伴文斯•佩斯为《阿凡达》自主研发了一套全新的3D数码摄影系统,并且发明了将真人表演同CG画面合成的观察平台,完善了3D电影的表情捕捉系统,革新了动作捕捉技术。毫不夸张地说,电影科技的发展因为他又加速了好几年。国内导演阿甘使用了同一种摄影机拍国产3D片《唐吉可德》,他认为:“从3D角度而言《阿凡达》现在能做到的,我们中国电影还是可以学到。只不过电影里运用的动作捕捉技术,我们国内又是一片空白,我暂时只能膜拜一下。”

  从《终结者2》中的液态机器人到《阿凡达》里的潘多拉星球,卡梅隆的每部影片都掀起一场特效革命,但绝不为特效而特效,他的特效永远是为故事服务的。影评人周黎明认为,跟12年前的《泰坦尼克号》一样,编剧并非卡梅隆的强项,跟他的视觉特效比起来,更是相形见绌。《阿凡达》中的3D完全没有儿童刚拿到新玩具似的招摇和得意忘形,很多镜头都有景深,但观众却不会出戏,因为3D被卡梅隆当做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而不是锦上添花的卖点。

  让创作者回归最初的梦想

  电影诞生之初其本质就被定义为“造梦”。《阿凡达》的成功在于让技术服务于故事,而不是为了炫耀,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奇观,同时在商业诉求中坚持了严肃的主题和人文关怀,让观众观看影片后有一种追求梦想的精神满足。有观众看了《阿凡达》认为,缺乏资金、技术或者想象力,严格来说都不是国产电影的软肋,躲避崇高才是国内电影人共同的致命伤。因此导演陆川看片后感叹:“我们在虚高票房中裸奔和狂欢的时候,彻底放弃了一个电影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者应有的操守。”

  《阿凡达》的成功,让电影人明白商业大片不是靠忽悠,不是打打杀杀只凭身体,不是人海战术堆积场面,不是插科打诨全靠恶搞。以往国产商业大片叫座不叫好,正是因为只注重了娱乐元素,而缺少人文关怀。一位观众在看过影片之后感慨:“《阿凡达》真正让我激动的,让我觉得它近乎完美的,其实并不是3D特效,而是卡梅隆,作为一个以商业片成名的导演,在一部花费12年,耗资5亿美金的纯商业目的的影片中,能够不惜笔墨地去表达一个深刻而严肃的主题,能够在赚钱的同时,不忘记一个顶尖导演和一部风靡全球的大片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尤其让人钦佩。也正因为这一点,《阿凡达》由成功变成了伟大!”

  让电影人读懂观众需求

  《阿凡达》上映后也不是一致叫好,也有业内人士批评该片故事流俗,情节简单。然而电影不同于文学,是用镜头语言来讲故事。《阿凡达》的火爆让国内电影人更清楚地了解观众的需求。

  “爆炒”《阿凡达》的主力观众是“80后”和“90后”,这些年轻人有着与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不一样的电影美学观。与上一代人相比,他们不是“文学的一代”,而是视觉的一代,他们由衷地喜欢富有想象力的影像。国内的电影导演必须要读懂他们,了解他们,因为他们是国内电影消费的主体观众,在中国电影市场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国内电影人必须考虑中国电影美学多元化的问题,也必须学会用新技术提升电影故事的叙事。

  《阿凡达》在国内的火爆也是因为中国电影人在科幻类电影上的空白。近年来,国产商业大片风起云涌,但题材上局限于古代,类型上除了功夫、战争就是喜剧,基本不敢涉足当代、未来,从题材上急需探索多元化。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中国电影尤其需要注入适应现代文明的新元素。

  让电影院升级换代

  12年前,《泰坦尼克号》上映时,影院经理后悔没多修几个影厅可以多排几场电影,如今《阿凡达》上映,影院经理后悔没有多进几套3D放映设备,从当年的多厅时代到今天的3D时代,卡梅隆促进了国内电影院的升级换代。

  《阿凡达》上映后让3DIMAX等专业名词一夜之间流行起来。技术成为最大卖点。在北京、上海,IMAX版已经提前售完了一周内的电影票,让许多凌晨就去扑票未果的观众十分失望,以至于影院酝酿涨价。而在成都,影片上映以来3D版依然是一票难求。据悉,虽然一个IMAX影厅的投入需要上千万资金,但《阿凡达》的热映激发了国内许多城市影院的投资热情。业内人士表示,《阿凡达》带给电影史的冲击将是不可估量的,至少是以下两个方面已成定局:一是3D技术今后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正常银幕乃至宽银幕电影将逐渐被淘汰,二是明星主宰电影票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自此,《阿凡达》将世界电影带入“新技术主义”时代。本报记者卫昕

  卡梅隆的

  寂寞和成功

  □卫昕

  卡梅隆是全球最卖座电影票房纪录保持者,他所有电影的累积票房已经突破37亿美元。当他的《泰坦尼克号》赢得了全球票房18亿美元票房和11项奥斯卡奖,被全球影迷奉为“大神”的时候,卡梅隆可以制作任何他想制作的电影了。然而他做了什么?他从好莱坞的喧嚣和浮华中消失了!用了14年时间,他才完成了《阿凡达》,完成了自己童年的梦。当商业大片被看作是快餐文化,这位拍摄商业大片的大师级人物却能不顾名利诱惑,耐得住寂寞。

  影评人竹聿名给卡梅隆算了一笔账:如果《阿凡达》全球票房能和《泰坦尼克号》看齐,扣去影片的投资,平均下来,1年也就赚1亿美元。“中国有哪个电影人肯和卡梅隆一样,放弃短线投资的巨大收益,花10多年时间潜心于一部电影?卡梅隆对于某些细节的坚持,使得影片延迟了10年问世,但他的这种坚持最终被证明是值得的。现在还有谁认为,我们比国外同行差的只不过是金钱和技术?”

  在《阿凡达》的演职人员表上,卡梅隆是编剧,是制片人,是导演,是摄影师,是剪辑师,是特效师,还是化妆师。他做这些,不为别的,就只为将他童年的梦境呈现于大银幕之上。其实早在电影开拍前,卡梅隆就和该片出品方签署了一份成本控制协议,如果成本超过3亿美元,卡梅隆就要先让出自己大部分的盈利分成,回收的资金会先分给几家投资公司。也就是说,尽管卡梅隆为这部电影投入了大量时间和心血,他最终也有可能分文不取。去年上海电影节,王小帅炮轰:“如今的国内导演票房成功了但作为导演却失败了。”被票房和市场绑架的电影人,也许最应该从卡梅隆身上学习的就是“寂寞”。

【内容导航】
第1页:《阿凡达》让中国电影学到什么---成都日报 第2页:阿凡达“一半科幻,一半寓言”--成都晚报
第3页:《阿凡达》揭秘之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发迹史--成都晚报 第4页:《阿凡达》“最佳视觉效果奖”有门--成都晚报
第5页:免费看《阿凡达》 读者超赞--成都晚报 第6页:《阿凡达》无法正常放映 电影院经理着急下跪--成都商报
第7页:“中国市场很重要”--成都商报 第8页:哪里有大片 哪里就有争议--成都商报
第9页:上网点击《阿凡达》 小心黑客下“毒”手--成都商报 第10页:大片?大骗?观众评价开始出现两极分化--成都商报
第11页:伟大的《阿凡达》 看一遍是不够滴!--华西都市报 第12页:IMAX厅出故障 东莞一影院经理下跪--华西都市报
第13页:成都3D很“杯具” 光都到哪里去了?--华西都市报 第14页:除了《阿凡达》今年还有这些IMAX版--华西都市报
第15页:《阿凡达》最后悬念 何时超越《泰坦尼克号》--天府早报 第16页:和《阿凡达》一脉相承--天府早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xyzz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