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对《归来》不及原著《陆犯焉识》深刻起伏的批评之声,张艺谋同制片人张昭、新任“谋女郎”张慧雯昨天来汉宣传时,如此介绍格局。5月16日是《归来》的公映档期,人们将看到的,是张艺谋牵手新东家后,洗尽铅华、娓娓道来的创作姿态。 不似《活着》犀利 《归来》洗尽铅华平实洗练 此前对《归来》的批评,多为原著跌宕起伏,电影却拍得平淡,主要人物精简为一家三口,故事看似一出黄昏恋。“我读原著时,觉得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纵向时代写照。”张导和原著党们有同样的感受,“但前半部分不好拍,后来想改编小说结尾,从陆焉识回家后说起,通过细腻的人物关系,来折射那段历史。”电影有好坏,题材分大小,但题材大小,不应是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 改编电影拿来与原著比照,这是全世界导演都面临的问题,张导说,“电影从不是文学的拷贝,而是独立的艺术,需要浓缩,需要影像独特的艺术加工,带着原著看电影会有枷锁。” 与《活着》讲述的年代有重叠,却不似《活着》犀利批判,而是突出经历文革时期的人物——陆焉识、冯婉瑜,以及他们的女儿丹丹,情感上的创伤与弥合。张导称:“我思考的一直是怎么跟《活着》不一样,类似题材反复拍,一定要有新角度,这也是电影的魅力”。 影评人周黎明称《归来》是“需要慢品的陈年佳酿”,“那个拍《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活着》的张艺谋,他‘归来’了!但比以前更平静,不再借助浓烈的色彩,拒绝煽情,把大时代的悲剧沉淀在小人物的眉宇间。” “内敛”、“平实”也是张导《归来》的创作心态。看似简单,其实不易,他解释,“我有18种方案,每个都很有意思,有的方案也很尖锐,我自己知道这么做说不定喝彩声更大,我一直在跟自己斗争,坚持现在呈现的洗尽铅华、娓娓道来、平实、洗练的艺术表现手法。我有时个人风格浓烈、张扬,但这次都内敛了。可能《归来》不会像《红高粱》《活着》拿那么多奖,或有振聋发聩的影响,但对我个人来说,《归来》是我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作品。” 不以《归来》表态 艺术与商业是左右手关系 自《英雄》打开国产商业大片市场,张艺谋也拍过《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等徒惹非议的作品,年过六旬,《归来》是否意味着张艺谋回归艺术?他不掩骄傲地说:“年轻导演拍不到这个程度,如果二三十岁的年轻导演能拍得如此老辣,那是天才。”他并非自负,“年轻人就该是荷尔蒙旺盛,要鲜活、要初生牛犊不怕虎。做到如此内敛、隐忍,需要阅历的沉淀。” 但他并不否定拍过的商业大片,“我不是借《归来》表什么态,我拍了几十年,是职业导演,每次选择的题材都是喜欢挑战,不拘于题材。”他也不反感商业,“我一直认为艺术和商业是左右手关系。并且我认为,大的商业电影,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另一条更宽的路。让中国电影和文化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走出去,好莱坞商业大片的路子是很好的渠道。不过,我个人最爱的,还是这类情怀电影,但我还是认为应该两条腿走路,未来也会继续拍商业大片。” 张艺谋的艺术手法: 留白 “我用了大量留白。最浅的是爱情故事,不懂历史也能明白,了解相关历史和阅历的,看得更深。留白前的那寥寥几笔很厉害,要点睛,要有意义,否则就是空白。我期待观众看完能在心里记住《归来》,记住这份情感。” 三叠法 “阳关三叠,是中国的传统美学,通过情节的反复来放大。这部电影更难的是,让重复带有一定技术。比如念信,片中反复念了五封信,始终是一个人念、一个人听,不闪回,不抒情。电影史上拍念信的非常多,但这么拍的非常少。这非常难,因为念不好观众就嫌闷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