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路媒体宣传看,《唐山大地震》已经成为传说中的“催泪弹”,其实早在业内试映之时,就有报道说散场后女观众哭到眼肿如桃,走路几乎都要扶着墙,感人程度可见一斑。随着唐山、北京、广州等各地首映,观众纷纷像当年看《妈妈再爱我一次》一样哭湿了手绢,哭光了纸巾,冯小刚却总是站出来解释:让观众哭并非自己的本意。 冯小刚说:“这个电影的情感特别浓烈,有点控制不住自己,对我来说,不是拍一个电影非要让观众去哭,我只是把我受触动、受震撼的感受传达给观众。这个哭不是绝望,而是温暖的。”的确,对于坐在大屏幕前的观众来说,地震只能让你落泪,但它已成为过去,不会让你陷入绝望,反而让你越发的懂得珍惜亲情,特别想去感受温暖。这就难怪有人看完,只想赶紧回家抱抱孩子。 事实上,《唐山大地震》并非像《妈妈再爱我一次》那样一味的用苦情戏赚人眼泪,在震撼与感人的背后,既表达了饱受苦难的中国人的心灵救赎,同时也给予中国人心灵温暖。正像唐山观众张艳秋在首映“震后余音”的留言板上写下的那句话:“这部电影,不只是一段记录、一次震撼,更是一种感悟、一帖良药。” 现在请大家参阅《唐山大地震》预防手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这不是灾难片》),调整预期: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苦情片。 空前轰动——《妈妈再爱我一次》请带着手绢进场 曾参与《妈妈再爱我一次》发行工作的钱月明回忆,当时我们对影片进行包装的观念不是很强,因为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说观众都哭成一片,不光是女性,包括男性都哭,所以我们后来就给这个影片加了一个宣传口号:“请带着手绢进场”。 《唐山大地震》和《妈妈再爱我一次》都是家庭为单位牵动全局 上世纪九十年代,内地开始出现一首歌,连街上小孩都会唱,也是几乎每个人都熟悉都听过的——《世上只有妈妈好》,一唱就唱了很多年。让这首歌流行起来的,是那部催人泪下、令人难忘的台湾苦情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当年,手绢还是大众的随身物品,当人们欣赏着这出家庭伦理大悲剧,被片中杨贵媚和江小鱼之间的难舍难离母子深情所感动后,几乎每个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手里都攥湿湿的手绢,不用问,那是哭的。一部台湾苦情戏在内地获得如此之广的共鸣,这连当时发行这部影片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想到。 1990年6月左右,《妈妈再爱我一次》开始在全国试映,首先是在武汉热起来,然后是上海,在全国铺开放映是在9月份。《妈妈再爱我一次》洗印拷贝的数目是那几年中洗得最多的,发行人员已经觉得很大胆了,但依然不能满足各地的需求,观众反应特别强烈,素材带都被洗烂了。一般来说,每个拷贝放映300场就要报废,但当时有的拷贝连续放映500场的都有,有的因为放映次数太多,开头和结尾都没有了,还在放映。到1990年底,中影发行了397个拷贝,观影人次达到了2亿多,票房上亿元。而当时的电影票价有1元到3元的,也有三五毛钱的。 《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成功,恰逢功夫片走向末路、进口大片尚未成熟的年代,观众看了太久港台动作片及倚重说教的国产电影,已经渐渐觉得有些腻味了,正需要调剂一下口味,这种伦理悲情电影刚好满足了需要。于是,这么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母子亲情题材,只是台、港通俗影视产品中最典型的平淡叙事,只是靠观众的口碑宣传,却在内地出现空前的轰动,创造了一个奇迹。《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成功,片子特别煽情是一方面,它符合了当时中国人的心理需求,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出口,同时也提醒了中国电影,苦情电影市场广阔。 二十年过去了。华语动作电影泛滥成灾,观众又厌烦了那些没完没了的“伪大片”,一部《唐山大地震》的出现,与《妈妈再爱我一次》那时的环境倒是差不多…… 万人挥泪——《唐山大地震》克制撕心裂肺的号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