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虽然在内地几乎出手必胜,据统计,他执导的作品内地票房累计超过10亿人民币。但香港观众却不太待见冯导的作品,以至于冯小刚去年在香港电影节中发“怨气”,称“华语电影做好内地市场就可以了”。《唐山大地震》22日将在香港与内地同步上映。几场内地试片过后,不少观众泪流满面,感慨并称赞,香港的观众对这部拥有5亿票房抱负的冯小刚作品又买不买账呢?该片昨夜在香港首映,南都记者在现场第一时间收集观感。 没入场的 “以为是纪录片”、“没兴趣” 昨晚6时许,影院大堂已经有观众等候入场。记者发现有若干观众来自内地,他们表示,错过了当地的首映,专程跑到香港一睹为快。也有若干香港市民在海报前经过或驻足。一位年约五十的阿伯说,他不打算看这部戏,因为“听起来太惨情”,他对香港年轻人对该片的接受程度不太乐观,“后生一辈不太了解那段历史”。阿伯的推测在两位年约20岁市民的采访中被印证,她们表示:“教科书上讲过呢件事。不过唔知部戏讲乜,都冇乜兴趣知。不如睇下笑片啊爱情片,轻松啲。”并非所有香港年轻人对内地某个历史背景下的故事不感兴趣,一位看过《南京!南京!》的小伙子刚开始也说对《唐山大地震》不感兴趣,理由很特别,他说:“这不是一部纪录片吗?”当记者解释这是剧情片时,他则表示会考虑和家人一起来看。 看完片的泪点笑点都get到,“绝不失望” 据悉,该片在香港也同样上映国语版。记者在电影散场后随机采访了数名观众,受访者都认为电影很感人,评分都在4.5分以上(其中有3位打出满分)。张静初与妈妈重逢的一幕被评为最感人的一幕,陈道明说“大学也出了不少废物”这一笑点也让香港观众颇为惊喜。“85后”何小姐打了满分,表示观影途中不时听到周围人拿纸巾的声音;“80后”杨先生则表示十分感动,对几个笑位的安排更赞是“出奇得意,让人温暖”。杨先生表示,入场前并不太了解这套戏,而看过之后感觉是:“看完比未看的感觉更好,因为之前没有期望,看完后绝对不会失望,有惊喜。” 火线剖析 冯导驾驭情感的佳作《大地震》好戏3/4 《唐山大地震》还是超乎预期的。这是《一声叹息》以来冯小刚导演驾驭情感的最佳手笔,虽然煽得颇为猛烈,但基本借助于关联剧情的小道具(如番茄、遗照、书包等),比平地起波澜的《集结号》要聪明许多。当然,这也涉及到一个问题:让观众哭成一片泪海,是不是真的高级?类似的情况在《十月围城》和《海洋天堂》时见识过,周围此起彼伏的抽泣声,莫名其妙地让我偶尔出戏。 失散的亲人无任何互动张静初演技欠缺说服力 从剧本结构上看,《唐山大地震》存在先天的致命伤,这也是原著小说《余震》遗传下来的软肋:由于震后救援时的一个选择,一家人就此分作两家,漫长的32年里没有“谁找谁”或“谁躲谁”的互动,两根线便在漫无关联的信马由缰中各走各的。最后用汶川地震“强逼”两条故事线合龙,不自然感在所难免。 冯导深知这一点,所以想到了一些解决方法。让张静初的养父陈道明与她亲弟弟发生微弱的交集属于小聪明,本该真正有效的是张静初一路上的经历。她从大学时代急于寻找精神寄托而恋爱、到含辛茹苦生下女儿、再到向养父坦白当年的痛苦记忆、最后目睹汶川一位母亲的抉择而明白了当年生母的无奈。如果这三个层次完全按导演设计的意图表现出来,本可以成为电影内在的一口气,把“物理的灾难好修复,精神的创伤难愈合”的核心议题论述得更清楚、更完满。 无奈张静初的演技没有说服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偏偏又是徐帆呕心沥血、精彩绝伦的“入魂演技”。如果我是剪辑师,我也会按现在这么剪——— 徐帆的戏能留则留,张静初的能删就删,许多重头戏蜻蜓点水带过,就连很可能比母女重逢更有戏的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