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电影网透视《A面B面》 直面张静初
2010-4-26 9:57:16
     
近日在部分城市点映的电影《A面B面》,号称是“中国首部精神病题材悬疑喜剧”,今天,太平洋电影网特别专访到了影片的女主角——张静初,看看她是怎么看待自己这部新作的。 
太平洋电影网:广告模特和演员同样面对很高的工作压力,自己平时在工作中是如何减压的? 
张静初: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旅行。有长时间的假期,就去国外找个人少的地方,像小岛啊什么的,接近自然的地方让自己放松减压,这次春节我和妈妈就去了菲律宾。如果假期时间短的话,就选择在北京近郊爬山或者郊游,坐在小溪边听听水声,躺在草地上晒晒太阳,烦恼压力减轻不少。因为平时工作太忙,就顾着了自己的社会属性,而忽略了自然属性。其实大自然是最放松身心的地方,就像我前面演过的话剧《陪我看电视》里的老张对小李说:“你记不记得,我们那个时候仰头看星星,什么不开心啊、烦恼啊看着看着就都没有了”,的确如此,有烦恼的时候看看星空,亲近亲近自然,就什么压力都没有了。 
太平洋电影网:最难忘的一场戏是什么?对片中“人人都是精神病”这句话怎么理解?  
张静初:记得有一场戏,是我演的这个角色在天桥发疯。拍的那天刚好是圣诞节,因为也是冬季,天气特别的冷,我的戏就是把身上的衣服一件件的扔掉,围巾、外套等等,最后只剩下了一件豹纹的吊带,特别冷,而且天桥下,还走着过节的人们,有的还戴着圣诞帽,顿时我就觉得很委屈,刚好戏里也要表现这么个情绪,所以可以说当时这场戏的心理活动算是真假参半吧。  
其实我认同“人人都是精神病”这句话。我们常听人说,“你神经病啊”。其实这个和精神病是不同的,前者算是器质性的,而后者则是体现一种心理情绪。我觉得现实中的每个人其实都或多或少的有精神病的症状,例如抑郁、过分自责等等,只是没有严重到像我们平常看到的精神病院里的病患一样。在我拍《A面B面》的时候,去精神病院体验生活,医生告诉我们说:“只要持续低落的情绪超过3星期,便有轻度的抑郁”。我在拍完《唐山大地震》之后,也曾有过抑郁的症状,一度沉浸在悲伤的气氛里出不来。不过我很快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便自己去排解,去调整,我就是选择拍一些好玩的戏,轻松地的戏,放松自己,再辅助以旅行、跳舞等一些运动,就会好很多。 
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没有人的精神能一直处于阳光的至高点,都会有低落的时候,只是希望大家能意识到这点,来主动调整自己,让自己快乐起来。 
太平洋电影网:台词很少对你来说算是拍戏的最大挑战么?你挑选剧本的标准是什么? 
张静初:我其实非常喜欢拍台词少的戏,因为电影毕竟跟电视剧不同,不用用太多台词去丰富剧情,电影中太多的台词效果反而没有台词少来的有魅力,因为细节什么的都讲出来了,观众就失去了很多想象空间和进入角色思考的兴趣,无法调动观众的情绪。况且有很多内心戏是根本没有办法用台词表现的。 
比如在我与袁文康演的角色被摩托车载着狂奔,我一个人对着窗户失神,前面提到的在天桥上发疯,都没有一句台词,但却是很丰富的展示这个角色矛盾的内心世界,毕竟人的内心是瞬息万变的,我想这也算是电影的魅力吧。 
选剧本,我首先觉得是要角色真诚,让我觉得喜欢和信任。我也喜欢尝试一些不了解的题材,像这次《A面B面》就是接触精神病人这一类人群,而《门徒》则是与毒品有关的,我选择这些就是想去了解不了解的世界,跟大家爱读小说一样,也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太平洋电影网:这部电影是以精神病题材为主,演之前对这个特殊群体的了解是怎样的?演完之后,有什么颠覆了以前的想法么? 
张静初:其实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精神病患者,只是接触过抑郁病人,之前也没有概念,不知道抑郁会给人带来这么多的伤害,最严重的是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太平样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