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一季度上海市场评点:新百年首季开门红 联和院线2006年第一季度电影市场粗探

[发布日期:2006-04-10] 来源:上海联和院线  作者:吴鹤沪 [字体: ]
伴随着陈凯歌的《无极》风风火火地拿下2亿票房,中国电影在贺岁片热热闹闹的轰映中送走了第一个百年诞辰。2006年是中国电影新百年的开局之年,转眼间第一季度已悄悄地从我们眼前划过。    2006年,按中国传统的风俗属“狗”年,要在狗年讨个吉利就是“旺、旺、旺”。第一季度电影市场也有三旺:片源旺、人气旺、票房旺,列出与去年同比的表格为据。

场 次

人 次

(万人)

票房

(万元)

场均人次

(人)

场均票房

(元)

平均票价

(元)

2006年

第一季度

72015

224.80

5902.64

31.22

819.64

26.25

2005年

第一季度

63440

169.35

4475.24

26.69

705.44

26.43

增减数量

+8575

+55.45

+1427.40

+4.53

+114.20

-0.18

增减比例

+13.52%

+32.74%

+31.89%

+16.97%

+16.19%

-0.68

    上表中“增减数量”一栏中出现“五升一降”的情况,这正对应了一种玩笑“骑自行车上夜总会—该省的省、该花的花”,在电影市场的考证中,只有“平均票价”是该降的,其他指标都是该上升的,而这种可喜现象终于呈现在了今年第一季度的业务报表中。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对增量部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中间存在“绝对”和“相对”之别。去年下半年院线制改革第一阶段三年到期,市场作了适当调整,联和院线为此也新增了十来家影院,有新建的(如杭州UME新天地影城、上海新世界影城),有拓展的(如安徽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家影院),也从他院线转而新签约的(如曲阳影都、星火电影院),但从票房收入的角度来说,除杭州UME新天地外,再没有出类拔萃的影院,这些影院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票房收入总共也就400万左右,这是一笔“绝对”增长数。而同比“相对”增长的票房收入也在1000万以上,这就值得我们来做一道“票房增量是如何出来的”市场课题了。

    笔者一直坚持“影片决定市场”的观点,对于电影市场来说,“影片”就是“源”,只有“源头”丰富多采,才能迎来观众的“人流”,如果“源头”枯竭苍白,再好的“河渠”也迎不来观众的“人流”。第一季度各项业务指标的增长同样离不开这“片源旺”。我们把第一季度票房超百万的影片也列出一个同比对照表,让数据来证明观点。

2006年第一季度票房超百万影片

票房范围

部数

影 片

1000万以上

2

《金刚》、《霍元甲》

800万以上

1

《纳尼亚传奇》

300万以上

1

《玩命快递》

200万以上

3

《无极》、《决战帝国》、《情癫大圣》

100万以上

4

《战鸽总动员》、《千里走单骑》、《双层公寓》、《野蛮秘笈》

 

2005第一季度票房超百万影片

票房范围

部数

影 片

800万以上

1

《功夫》

500万以上

1

《韩城攻略》

400万以上

1

《超人总动员》

200万以上

3

《国家宝藏》、《狂蟒之灾》、《极地特快》

100万以上

5

《天下无贼》、《加菲猫》、《一石二鸟》、《喜玛拉雅星》、《漫长的婚约》

 

    上面二表基本可以看出,进入百万票房以上的影片,除了上年度未上映的贺岁大片外,就是些引进分帐大片。今年第一季度共发行放映了31部影片(国产影片19部,进口影片12部,其中引进分帐大片5部),而去年第一季度共发行放映了47部影片(国产影片32部、进口影片15部,其中引进分帐大片7部),就发行放映的影片数量而言,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去年少了将近50%,但票房收入反倒增加不少,其中的秘笈就在影片的质量上。去年此时,票房最高的引进大片《超人总动员》是400多万,《国家宝藏》、《狂蟒之灾》和《极地特快》分别是200多万,而《漫长的婚约》和《茄菲猫》仅100多万;相比之下,今年的引进大片《金刚》,独自就过了1400多万,差不多已经可以与去同期大片票房之和相抵了,还有800多万的《纳尼亚传奇》、300多万的《玩命快递》等。此外,国产大片《霍元甲》异军突起,借助春节黄金周其票房直窜千万,首季票房最高的三部影片《金刚》、《霍元甲》和《纳尼亚传奇》约占到第一季度总票房的60%,可见“片源”对市场的主要性远远超过其数量的概念。

    另外,今年的春节黄金周票房以916万高出去年185万左右,增幅达25%,而且去年的2月14日情人节巧遇年初六,被淹没在春节档里难显独立档期效应;今年情人节与春节相隔十天,成为独立的仅次于圣诞档的单日高票房档期,又一举拿下196万票房,为本感片源不足的二月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当月票房突破2000万。

    一位大师曾对“观众”下过这样的定义:观众是一个易于波动的,广大而充满活力的流体。既然“观众”是一种“流体”,那么电影市场就该海纳百川地招徕这些“流体”,创造一种市场人气。数字表明联和院线在今年第一季度里新增加的观众人次达到55万多,同比递增32.7%,这完全得益于始于去年下半年全国性的“周二半价日”和地方性的“阳光电影卡”活动。

    “周二半价日”,在国家电影主管部门的倡导和全国院线的积极响应下,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品牌”,近10个月的试验和实践证明,这是一项全国性的行之有效的创举,在每月票房坐标图上总会发现周一和周三之间有一个直上直下的“小山峰”,不仅票房成倍于周一,人次也同步骤增,成了一周中的另类“小周末”,想必各大院线都有同感。

    推行“阳光电影卡”则是颇具地方色彩的举措,在上海文广集团领导的关心和上影集团的指导下,联和院线的“阳光电影卡”活动已经在上海市区步入“成熟期”,目前已有向外省市延伸的趋势。取名“阳光”就有“普照”的含意,让那些“比较有闲、不太有钱”的人群也能走进影院成为“流体”中的特殊群体,这种化100元就能观看30部电影的半会员制方式,受到相当的欢迎,完全与我们的“观众多层次、票价多元化”理念相吻合,逐步增加的十几家“阳光电影”放映单位分布在市区的东西南北,解决了这批特殊观众就近看电影的难题。“阳光电影卡”成了电影市场的香饽饽,其实际意义已经超出了看电影的范畴。有人把“阳光电影卡”形象地比喻为:离退人员结伴而行的“通行证”、企业单位增进凝聚的“润滑剂”、社区街道帮困结对的“慰问品”、亲朋好友新春佳节的“压岁钱”……“阳光电影”的表面只是增加观众人次,其实质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通过特优票价把这批平时不看电影的“潜在观众”变成了“现在观众”,二是为沉睡于片库的中外复映影片寻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影院对这此盘活市场的做法称之为“多功能鸡”—既能“啼鸣”(宣传教育)又会“下蛋”(产出票房)。

    此外,联和院线为解决艺术电影“放了没人看,想看没人放”的尴尬局面,从三月份起又联手四家设施和票房最好的影院,利用双休日的下午相对固定时间,推出“艺术电影专场”放映活动。有迹象表明,这种“定影院、定影厅、定影片,定票价、定映时”的五定艺术电影专场放映,受到热衷于艺术影片的主创人员和观众的欢迎,其上座率远远高于普通放映场次。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的大都市是不能没有艺术电影的,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无不如此,这也是反映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联和院线将联手制片和商家,把这一块业务拓展开来,尽管面对的是一批“小众”人群,毕竟也是电影市场的一个绝对增量,何况很可能还会发生“质变”,对此我们也不会袖手旁观。

    回首今年第一季度的电影市场,我们的心情也如同目前的气候,阳春三月暖洋洋的,似乎可以答出这样一个市场简易公式:片源旺+人气旺=票房旺,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同样,我们也该在顺利时看到困难,在成绩面前看到问题,在沙漠行走中找找不稳扎的脚印,留出些压力空间,期待着转化为动力。

    细化今年第一季度的市场,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影片样式与档期并不形成必然市场关系”的一幕:春节贺岁档一批中外影片密集上档,《购物狂》、《野蛮秘笈》、《春田花花同学会》和《双层公寓》打着喜剧片进档,《城市别动队》和《决战帝国》踩着初一、初二入市,认为黄金周投入就会有黄金效益。殊不知巨无霸《金刚》中的大猩猩还在“勾引”着人们的欲望,《霍元甲》一上擂台又成新霸主,整个春节档这两部影片出尽风头,众“贺岁片”倒成了他们的陪衬,甚至有的票房寥寥成为匆匆过客。同样的情况在2月14日情人节又发生了一回,专门择时推出的《阿司匹林》、《芳香之旅》、《上海伦巴》并没让年轻观众产生好感,倒是当天上映的法国大片《玩命快递》,获得一鸣惊人的票房。情人节这一天三部分帐大片加上《霍元甲》共取得73%的票房,三部爱情片仅收获到8.7%的票房,这也是发行方始料不及的。记得去年第一季度也是如此,一部《韩城攻略》把众多贺岁片和爱情片挤到了一边,情人节当天233万票房中,《网住爱情》、《美人依旧》、《情人结》和《鸳鸯蝴蝶》四部爱情片只占到25%的票房。

    为影片寻找合适的档期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只是简单的把影片类别与某一特定档期划上等号,不管档期前后是什么影片,不问同档期有否“撞车”影片,一排了之的做法缺乏科学性。事实上第一季度中出现的情人节档期《玩命快递》排斥了爱情片,春节励志片比喜剧片受宠的情况也并非过于特殊,当年《泰坦尼克号》排在四月电影淡季、《拯救大兵瑞恩》排在年末前的十一月份,都不是什么好档期,反倒是“好看”的影片制造了“档期”,票房好坏“主要”取决于影片的受欢迎程度,“次要”取决于档期。这也给影片发行方提个醒:如果你的影片有较大的社会轰动效应,你有理由定个档期让其他影片围着你转,如果你的影片并没到那种份上,明智的做法要三思而行,一思档期的“前后”影片,二思同档期的“左右”影片,三思档期前的宣传准备。古人曰:不打无准备之仗,“打仗”要先从确定档期做起。

    第一季度电影市场片源的不均衡性也是十分明确的,去年12月四部贺岁片密集排映弄得放映厅不多的影院应接不暇,市场对片源就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1月12日《金刚》上映前的十来天又显得无新片入市,尽是延续放映贺岁片,缺乏应有的节奏感;1月底春节片源又蜂涌而至,影院不知所措;2月份情人节之前放的全是春节“遗留”影片,《双层公寓》一放就是一月余,被影院称为“长寿片”;3月8日《金刚》“一锤定映”后,此前只有与香港同步上映的《天生一对》小心推出,此后没有影片愿意(或曰“敢于”)排在其后,让其独撑影市两周,直到另一部大片《一球成名》的出现。几乎每月的片源都留有不少遗憾,院线制改革以来这个问题就没有很好的解决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告诉我们,市场是只无形的手,这只手会起到调节的作用,这一点也确实反映在电影市场里,如果人类再聪明一点,在明知市场会调节的前提下,人为地先期作些更有利于市场发展的调节,不是更好些吗。如今“好档期影片如云、大片后留下空地”的现状,肯定是人为的,谁都想获得最大利益,谁都不想吃点小亏,任凭“市场调节”,受损的仍是市场本身。对于电影市场无节奏的运行方式,我们呼吁尽快建立起全国性的市场排片协调机制(先在影片主要发行商与主要电影院线间搭建对话平台),改变市场片源“饥饱不均”现象,尽可能让每部影片都能有一个相对应档期和相对应的票房成绩。

    作为国内文化传播枢纽重镇的上海,已经成为各大电影出品方的“滩头阵地”,联和院线将抓住第一季度带来的好势头,以乘胜追击之势,为中国新百年的开局尽职尽力。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uhao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