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上海市场评点:《大冒险》“8犬”当先 《理发师》宛如油画(4.24-4.30)

[发布日期:2006-05-17] 来源:上海联和院线  作者:吴鹤沪 [字体: ]

本周的电影市场即成为进入五一黄金周的跳板,片源由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4月11日上映的哈里森•福特重登银幕的分帐大片《防火墙》,其尾声肯定会“拖”进黄金周;4月21日新上映的迪士尼大片《南极大冒险》,以其适合众人的口味而将成为五一黄金档的主角;著名视觉艺术大师陈逸飞的电影遗作《理发师》定于4月28日推出,毫无疑问也想借借黄金周的光;香港金牌导演刘伟强执导的韩国影片《雏菊》,也放弃了4月13日与香港同步上映的契机,而改为4月30日上映,看重的也是五一档期;波兰斯基的转型之作《雾都孤儿》,没什么固定的档期可言,也是看中五一档期而选择了4月30日推出;就连等待了二、三年的《茉莉花开》,一经内部矛盾初解,即刻要求4月25日推出……这样一来,目光盯着五一黄金周档期的影片,一下子增加到五、六部,大有蓄势待发的架势。

电影市场主要由影片的“质量”构成的,而非“数量”能主宰。有时一部高质量的影片,以其多拷贝地毯式铺开放映,便造就了一个“好档期”;有时候,一个“好档期”挤满了质量并不高的影片,市场表现平平如也。市场总是在寻找影片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平衡点,本周的电影市场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本周的放映场次为5161场,同比上周微增0.64%;观众人次为168345人,同比上周猛增32.46%;票房收入为301.42万,同比上周提高4.86%;电影市场从连续五周票房不足300万的低迷中,终于走了出来,从三项主要业务指标的不同提升幅度来看,除了场均人次(上座率)有了提高,而平均票价有了下降,这一升一降便稳定了基本市场,让人有信心等待下周五一黄金周的进一步提升。

本周的票房冠军,毫无悬念地落在了《南极大冒险》身上,进入第二周的该片以142.33万票房,占到周总票房47.22%的份额,成为市场“大哥大”。如此坚挺的市场表现,也预示着黄金周档期,8条雪橇犬仍将处在领跑地位,其他影片的实力都无法与之抗衡。《南极大冒险》的真正主角是那8条雪橇犬,在那片无比壮阔的土地上,无论是人还是狗都在经历着彼此重新发现的过程,他们需要的是坚强忍耐和信念,但唯一牢不可破的是友谊。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就了这个有史以来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求生故事,这个故事又适应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该片本周的市场表现可视作一种“口碑”,这种“口碑”将吸引更多的家庭观众群体,利用五一长假重温银幕温馨之感。

排在次席的是本周新上映才三天的《理发师》,票房收入为53.61万,占周总票房17.79%,应该说这个开局是不错的。一是《理发师》前期的是是非非,加之上映之时正值陈逸飞驾鹤西去周年,提高了人民对《理发师》影片的关注度。二是相对于陈逸飞以前的几部影片,崇尚精致的他除了精益求精外,更注重影片的故事性、戏剧性,《理发师》就象一个朦胧的爱之梦,细腻展示了时代变迁大潮中个人的无奈,落脚点放在用爱了结一切难题,大量暖色调的运用,使小人物的故事与宏大的时代背景有了分隔,影片构图和江南美景融为一体。三是相对于全国来说,视觉艺术大师陈逸飞的名字在上海更为人所熟悉,毕竟他的工作室、他的作品、他的社会生活绝大部分在上海,影片上映首日就有影迷把《理发师》用上海方言亲昵地称作“剃头师傅”。著名影星巩俐有句名言“喜欢我,就去看我的电影”,大概喜欢陈逸飞的人也都去看了《理发师》,这一点也是无庸置疑的。

本周票房第三、第四位的,是两部前期引进分帐大片《防火墙》(37.83万票房)和《纳尼亚传奇》(8.5万票房)。前者上映于4月11日,后者首映于3月8日,“老片”当道,只能说明“新片”力道不足,只有“后片”不断推倒“前片”之时,电影市场才能呈现兴旺景象。

另有三部影片是本周最后一天才上档的,韩国片《雏菊》以8.06万票房表现尚可,最新版本的《雾都孤儿》以1.52万票房不太理想,《战神再现》仅获0.65万票房很不乐观。有意思的是,上述三部影片,都是在得知五一黄金档中《碟中碟3》不再上映的消息后,临时调整到4月30日上映的,本意以为占到个好档期就能产出好票房,结果却事与愿违。其实《茉莉花开》也是抱着这种感觉,匆匆忙忙决定4月25日全国全线上映。只因此举违反了市场运作的一般性规律,给本已较“拥堵”的市场空间增加了新的压力,上海市区市场集体改至5月6日上映,这样对早已定在本档期的影片是公平的,对《茉莉花开》在上海市区的票房也是有益的。看看本院线非上海地区影院上映《茉莉花开》的情况,6天中场次195场、人次2171、票房3.99万,也就是说场均人次仅11.13人,场均票房仅204.71元,平均票价为18.39元,都是低水平的数字。但这些数字并不反映影片的质量,侯咏执导、章子怡、陈冲、姜文主演的《茉莉花开》,曾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尽管摄制完成到公开上映的路走的太长,但决定上映到正式上映的路又走得太短,仓促上阵和宣传重心偏炒作轻影片,是造成该片匆匆忙忙上映票房寥寥的两大原因。好在上海地区将《茉莉花开》的上映时间理智地安排在5月6日,为该片的上映多争取到十天的预热和宣传时间,足以抵消音像制品上市对市场的冲击。

顺便提一句,常常把“与国际接轨”挂在嘴上的影视界,为何确定一部影片的上映档期的时候,往往要取决于音像制品的出版时间;为何电影胶片与音像制品的上市日期会越来越短,甚至出现“零”时差和“负”时差;影片的出品方是否也该有点市场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如果一味的“见钱眼开”,又怎能谈得上自我保护呢。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uhao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