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每年元旦之后的三周电影市场都会出现指标下滑的情况,这几乎成为一种规律,实际也是档期造成的市场现象。
自从有了“贺岁片”这一说,“贺岁档”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贺岁”的概念也有中西方不同的认识,西方认为12月24日圣诞平安夜至新年元旦的那十来天是贺岁档,中国传统意义的“贺岁”概念是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十几天。但是,近年来电影市场的贺岁档概念,已经含盖了中西方的认识,广义上的时间划分,是从圣诞之前到春节之后,跨度达一、二个月,是仅次于暑期档的大档期。而这一大档期的票房又是向两头倾斜的,形成“哑铃”状,圣诞和春节分别担当起“哑铃”的两头角色,两头的中间是“U”字型的下半部,承担着票房由热渐冷再由冷回暖的“变色龙”角色。
本周电影市场正是处在“变色龙”阶段,放映场次为6900场,同比上周减少11.53%;观众人次为154668人,同比上周减少46.88%;票房收入为476.65万,同比上周下降52.19%;三项业务指标呈全面下降,而且降幅比上周更大,意味着本周进入了“U”字型最底谷。
嘹亮的《集结号》依然在电影市场上空回响,本周一举拿到241.55万佳绩,占周总票房50.68%;,周票房冠军非“号”莫属。“叫好”又“叫座”的《集结号》成为贺岁档中的“常住户口”,导演冯小刚的名声加上宣传策划引起的社会反响,吸引了蜂拥而至的首批观众,而首批观众“真情实感”的口碑传播,加上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内的全国主流媒体“众口一词”的褒扬评论,又招徕源源不断地观影人群。在这个时期段,谁没看过《集结号》,谁不了解《集结号》,就落伍了,就可能被群体所抛弃,社会压力和从众心理会无形“逼迫”乐以社交的年轻人尽早观片,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茫茫人海中只有65万观众看过《集结号》也是不够的,该片的有限市场寿命是很长的,将横贯整个贺岁档。
本周票房第二为《投名状》,周内票房61.43万占周总票房12.89%,该片是07年贺岁档真正意义上的首部年度国产大片,独自在市场上领跑8天后与《集结号》撞上车,一度“并驾齐驱”之后,《集结号》已开始领跑后半段了。大投资大场面果然吸引人,但是三大帅哥的偶像号召力也不可低估,毕竟在市场上已度过“满月”期,应该说进入尾声了,只是还没有撞上有竞争力的新片,还会“氽”一段时间。
本周新片《盗走达•芬奇》是波兰喜剧影片,有41.13万票房实属不易,上映三天正值上海阴雨连绵寒风凛凛,突然降度也把人们观影的热情降下去了,要感谢那些影迷朋友,他们酷爱电影,肯定已看过《投名状》、《集结号》等贺岁影片,不妨也看看不太熟悉的波兰电影。不可否认该片也沾了点《达•芬奇密码》的光,那是06年暑期大片,还有人误认为《盗走达•芬奇》是《达•芬奇密码》的波兰版呢,不过看看也是很有趣味的。
《蓝莓之夜》以38.41万排在周票房第四位,有此票房,还是因为《投名状》、《集结号》在前段时间占用了太多的放映时空,还有人按部就班地“排排座吃果果”,一部一部挨着观赏。上周新片《错爱》仅收获18.98万,排名第五位,中小影片在相对低谷时段推出,市场呼声都不太大,这种状况还会影响到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