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上海电影市场评点:《建国大业》挑起“向祖国汇报”大梁(09.09.14-09.20)

[发布日期:2009-09-22] 来源:上海联和电影院线  作者:吴鹤沪 [字体: ]

火火红红的暑期档刚过去,迎来的却是创日票房、周票房今年新低的两周,要不是《建国大业》的轰轰烈烈登场,这两周还称不上是“黎明前的黑暗”呢!

本周的放映场次为8672场,同比上周减少4.75%;观众人次为374710人,同比上周猛增137.22%;票房收入为1339.84万,同比上周剧升178.16%;三项业务指标一降二升都是因为《建国大业》的缘故,该片长达135分钟,放映场次占到周总场次的52.1%,有效时空里的有效场次自然减少了;人次和票房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37.22%和178.16%,足以证明一部有社会影响力的影片入市后的市场效应,就其明显的市场效应而言,圈内已有人把《建国大业》戏称为“建国大爷”了。 

本周的票房排行榜是岐型的,荣登冠军宝座的肯定是《建国大业》,周内上映5天即获1164.73万佳绩,占到7天总票房的86.93%,5天的《建国大业》人次也占到总人次的83.83%,而放映场次仅占52.1%,可见其人气之兴旺,效益之明显。 

如果一定要机械地给周票房做个排行榜,那么第2位是《飞屋环游记》,周票房为33.71万,占市场2.52%份额;第3位是《斗牛》,周票房为25.16万,占市场1.88%份额;第4位是《特种部队》,周票房为24.8%,占市场1.85%份额;第5位是《气喘吁吁》,周票房为15.29万,占市场1.14%份额;说出来也有点可怜,票房排行榜后4位影片的票房总和还不足100万,仅占票房7.39%的市场份额,也足以反衬出《建国大业》“一览众山小”的独大地位。 

《建国大业》作为建国60周年献礼片,注定是万众瞩目的,毫不为过。网罗华语影坛大牌无数,媒体称之为有172位之多,并详细列出各位明星出场的时刻表及所饰角色,“不管是剥蒜的还是剥葱的”,哪怕最不起眼、没一句台词的龙套,都是大牌脸,这才真正称得上“全明星阵容”。 

笔者专程与普通观众一起观摩了《建国大业》,从现场观众组成结构和观后态度来看,可以简单概括为“50后看历史、80后数星星”。几次笑场都出现在范伟、葛优、王宝强、郭德纲、冯巩等喜剧明星首度亮相时,笑声也多来自于年轻观众;年长的都是熟知这段历史的,观影是一次回顾,回顾那一段光辉的历史,并称赞主旋律电影越拍越好看了。 

“看历史”也好,“数星星”也罢,都是掏了钱又搭上时间的,都同样是影片的观众,针对社会上有人担心明星太多会否冲淡历史的观点,导演曾大度地表示,无论是凑近银幕数星星,还是走进影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崇拜英雄,还是喜欢明星;无论觉得这又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还是坚持它已烙上了商业的烙印……都没关系。关键是“主旋律电影也必须有观众,这是它唯一的出路。”

之前曾有过电影与观众关系的讨论,是简单“迎合”观众还是认真“引导”观众?《建国大业》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用众多大牌明星零片酬参演作为一种对观众心理的“迎合”,而严谨的故事和精致的制作所放映的建国历史又“引导”观众更珍惜今天的生活。主旋律电影终于可以不靠“三公”(发公文、用公款、工作时间观影)而进入市场了,这是电影产业的一大进步,据说国庆前夕将投入市场的另一部重点国产影片《风声》,其社会呼声和观众期望已初见端倪,主旋律不应该是“无市场”“低票房”的代名词,电影市场和广大观众对影片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希望《建国大业》能打破过去陈旧的观影格局,培养起一批批时尚青年走进影院面对银幕,既“自觉”又“自然”地接受主旋律电影这一中国特色的电影品种。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