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在1999年上映过两部电影,一部是《一个都不能少》,一部是《我的父亲母亲》。这两部电影均关注大陆底层的学校教育问题,在当年引起极大讨论,甚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乡村教师题材被大量电影人因袭。而港味儿电影《可爱的你》,也针对香港本地情况做深入实地调查,最终成型了一个香港的致敬版本。在这个版本中,我们甚至于可以看到导演关信辉超越张艺谋的地方。
《可爱的你》取材香港一所即将关闭的乡村幼儿园,对五个孩子贫困家庭的人文关照自不必说。比张艺谋当年作品更为进步的,是《可爱的你》在故事叙述上更讲求技巧性,而且能够将这些技巧隐藏到故事的情感线之内,让人不易发现。张艺谋一代的文艺片,大多艰涩沉闷,主要原因在于叙事技巧不足,单纯地幻象着依靠情感拖进剧情。
关信辉的《可爱的你》,一边是根据实地采访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一边又在叙事节奏上非常注意电影语言的合理性问题。杨千嬅饰演的老师发现这所幼儿园起,这所幼儿园的五个孩子各有不同状况的家庭承接,整个幼儿园如何招生不足五人便必须停办转折,在杨千嬅饰演的老师的精神感召下,幼儿园最终得以再次招生两人,继续维系,合拢剧情。起承转合的节奏感很强,符合电影叙事要求。文艺片的骨子却做好了商业片的审美要求。这是值得表扬的地方。
同时,该片在拍摄手法上,也与以往大陆文艺片的长镜头、慢节奏不同。《可爱的你》依靠剧情内核打动人,而非形式主义上的镜头式沉闷。无论是导演调度,还是机位设置,甚至于后期的剪辑处理,均与大陆的一些文艺电影不同,它更愿意呈现一种优秀的拍摄手法,让影迷无可挑剔。
成熟电影工业运行模式下,最容易出现故事符合电影叙事节奏,拍摄也符合商业电影视觉冲击力要求的影片。《可爱的你》在这两个方面,已经走的很远。但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展示出来的大小情怀,对整部给予了质的飞跃性提升。
小情怀方面,则是杨千嬅饰演的角色如何通过爱心和顽强来保护一座即将被抛弃的幼儿园。这一情怀,免不得让人想起“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想起乡村教育,想起大陆的某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学校。影片通过香港的一个局部,来呼吁了整个中国的大整体。
大情怀方面,则是影片对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一次彻底颠覆。西方达尔文主义自清朝末年传入中国,适者生存理论深入人心。乃至于最终中国人过分讲求竞争机制,讲求淘汰程序,而忽略对“不适者”的观照,并且我们认为被淘汰是顺理成章的。就好比影片中,幼儿园不足五人,依法依规,就应该撤销学校,合并到其它处去。
可是,《可爱的你》让我们思考的,正是反达尔文进化论主义的。适者去上更好的幼儿园,那不适者呢?显然,她们不能成为被淘汰的对象,她们需要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需要得到权利保护。整部《可爱的你》均在传达一个最强烈的价值理念:要通过努力,在规则之内,让更多的不适者获得生存(受教育)的权利。
“在规则之内”五个字尤为重要,这也是香港法制精神的体现。少于五人,幼儿园依法就应该停办,这是司法条例,不能因为谁可怜就为谁开绿灯。但在条例之内,我们却可以招生,让学校一直多余五人,从而保障在校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这是比大陆的一些讲教育的文艺片高明的地方。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最终讲的,不过是一位教师的个人奉献,讲个人牺牲主义。而《可爱的你》虽然也大力肯定个人奉献,但断然不会把问题解决的希望放到个人无限制的牺牲基础上,编剧和导演更注重在规则之内,通过努力,依靠体制的力量,来实现幼儿园的再生。
因此,我认为电影《可爱的你》兼顾故事、拍摄和大小情怀,是最近几年以来,香港非常优秀的电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