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颜婧
新闻故事
领到新设备,首先放《赤壁》
昨(20)日,凉山会里县电影公司经理蔡建民,带着刚从省文化厅领到的20套全数码流动电影放映设备,登上了返回凉山的火车,他得赶回去给乡亲放电影。“大伙等着在家门口看贺岁片呢!”蔡建民看着身边的新设备,开心地告诉记者,新设备可以从国家电影总局相关网站下载最新电影,回去首先放最火的《赤壁》!“春节我们有1千多场放映计划,用新家伙放新片,大家肯定开心。”
远离家人、同住板房、长期驻扎蹲点放映,这是目前许多活跃在二级城市、地震灾区、偏远农村的电影放映员们的真实生活。到成都领新设备前,蔡建民一直穿梭在攀枝花、会里两地放电影,和他一起忙碌奔波的还有45支放映队,大家共同保证着每个村每周看2场电影的基本要求。元旦至春节期间,则保证每晚都有电影看。蔡建民已快一个月没回过家了。去年12月27日,他和搭档走了近20多里的泥泞山路,花了5个小时,扛着旧机器到树堡乡扎根放电影。“走20多里路算小意思了!这几个月来奔波在一个又一个安置点,狂风暴雨、余震塌方什么没遇见过?”到了放映点,挂银幕,架设备,调机器,经常忙得等大家看上了电影,才有空喝口水。可当蔡建民收拾设备的时候,总会发现灾区群众悄悄放在机器旁的瓜果和火腿肠。
“春节期间一定让大家在板房里看大片!”蔡建民拍着胸脯保证。截至目前,凉山会里县电影公司的45支电影队已经给凉山、攀枝花两地的20万人次放映了1200多场电影。
新闻透视
1.7万余场电影覆盖1251个安置点
据省文化厅市场处统计,从
新闻点评 送上新春的欢乐与祝福
邓涛(省文化厅文化市场管理处处长):让灾区群众、农村观众在家门口看上电影,是党和政府关注灾区,心系灾区的一种体现。今年,我省对农村、灾区的公益电影放映力度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尤其是春节期间的电影放映,是我省“文化暖冬”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放映规模最大、场次多、节奏快,就是为了让广大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文如水,静人心房”,电影是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化形式,把电影送到群众家门口,既是一种心理抚慰,也为他们的生活涂抹亮色,为他们送上新春的欢乐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