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领悟、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日子里,重温以“精准扶贫”的艺术表达为题旨的电影《十八洞村》,倍觉亲切,深受启悟。这是一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自觉把镜头聚焦于底层人民群众的,思想较为精深、艺术颇为精湛、制作相当精良的精品力作。
十九大报告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代以来非凡的五年,我们解决了许多多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扶贫便是其中一件。习近平同志深情地说: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
电影《十八洞村》正是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从湘西十八洞村实施扶贫的真实生话出发,艺术构思出复原转业军人杨英俊带领杨家弟兄与扶贫干部一起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巨创业事迹,在银幕上审美再现中国当代农民脱经济贫以致富、脱精神贫以致强的壮美画卷。
《十八洞村》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你看,当前任扶贫干部(此人经不住考验终因自身精神贫困而逃离了扶贫岗位)按照单纯的经济收入指标把杨英俊划定为扶贫对象,杨英俊像是遭受了屈辱,认为是给祖宗杨家将精忠报国的优秀传统和家风蒙上了羞耻,于是动员妻子与杨家弟兄们,自任班长,带领大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挖土不止,填平改造被滥采乱开矿产遗留下的大片矿渣地,以精神上的率先脱贫带动经济上的脱贫。他们在这里体现出不正是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忠报国情怀和愚公移山精神么?不正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么?杨英俊形象作为流淌着军人血脉的复原回乡务农的崭新人物典型,又为新时期中国银幕增光添彩。
《十八洞村》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思想性和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丝毫不靠说教,而是靠高超的艺术魅力来吸引、感染、征服观众的。习近平同志精辟阐述:“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十八洞村》以苗月领衔的编导摄录美娴熟地运用平实流畅的文学和电影语言,以王学圻、陈谨领衔的演员凭借真挚感人并富于力度的表演,出色地讲好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这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塑造出既富历史感又有时代感的个性鲜明的以杨英俊为代表的新时代农民形象。影片既做到了像小鸟一样,从丰富厚重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中审美发现一桩桩过目难忘的鲜活细节(如杨英俊夫妻围绕“记账本”“做酸魚”等情节精心设计的那一连串饶有意味的细节),唱出美的音乐,跳出美的舞蹈,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努力做到像雄鹰一样,高屋建瓴地以历史哲学意识审美揭示精准扶贫伟大实践对中国当代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的深刻嬗变,及其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惟其如此,观罢影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银幕上一幅幅十八洞村山青水秀、蓝天白云的自然生态景观与那一大片因打洞采矿而造成的矿渣地形成的强烈对比,已经形象化地把习近平同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深刻地烙印镌刻在观众的脑海中了!
(本文转载自仲呈祥 人民日报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