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肆层 为国:民族之战 大义当头
70年代,香港掀起一轮保卫钓鱼岛、以中文定为法定语言及新生代反殖民地建制等社会运动,观众的民族情绪日益高涨,而此时王羽的《龙虎斗》与李小龙的《精武门》等片横空出世,轰轰烈烈的中日对决更表现出国人在饱受歧视之下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自此,香港功夫片渐渐脱离飞天武侠为师复仇的陈腔滥调,取而代之的则是中国各派武术不畏强权力挫日本空手道和洋人大力士,继而锻造出民族共鸣的文化缩影。
在《龙虎斗》上映——也既是1970年之前,香港功夫片甚少以中日武者对决为题材,但王羽和吴思远合导的《龙虎斗》无论是东洋人踢中国武馆抑或中国高手以铁砂掌击败日本空手道,都激发起观众的民族情绪,也成为两年后《精武门》的“范本”之一:凶狠惨烈的比武之后,反派死于主角绝招之下,而大仇得报的主角也伤重殒命。之后郑昌和拍摄的《天下第一拳》也不忘借中日对决发泄民族仇恨:“你欠我们中国人的血债太多了!”结局是真正意义上的铁砂掌对空手道,打到最后也当然是中国人大获全胜,为民争光!


然而,霍元甲虽在与田中安野(中村狮童)二度比武前因饮毒茶死于擂台,但他毅然放弃活下去的机会,宁剧毒攻心仍坚持迎战,直至真正赢得比赛方才壮烈倒地,而当田中充满尊敬地握紧其手高喊“霍!元!甲!”的一霎,观众方才彻悟:霍元甲或许输掉了生命,却为国人赢得了尊严,也为后世树立起“民族英雄”的榜样。——这可以看成是导演于仁泰对民族大战思维的一个尝试,一改之前功夫片无胜不欢的状况,让主角以死言志。但,这也滋生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观众角度会看得不爽,甚至会有反高潮之感。
不能否认,民族大战确实是功夫片票房大收的催化剂之一。
2008年,《叶问》同样对民族情感下了“重手”:叶问不惧日军的死亡威胁,毅然站上擂台以拳头向嚣张跋扈的侵略者展示中国武术的崇高精神,最终更以胜利为台下万千国人寻回了百折不屈的民族尊严,而这场中日之战也让无数观众倍感振奋!
时隔两年,叶伟信、甄子丹原班人马再造《叶问2》,在民族情感上,已经不再是简单决一死战,而是在精神设定了一个很好的进阶。
对抗老外则是华语功夫片永恒的主题,导演叶伟信也有不同见解“以前我们功夫片打外国人,就是找一个外国人出来打,为打而打,而且都充满了仇恨,这是不合理的。”叶伟信接着说:“我拍的这个外国人是有戏的。他跟子弹跟洪金宝大哥都有打,非常好看,但他是有故事的——为什么会到香港?为什么会冲突起来?都有原因。更重要的是,擂台之上与外国对手互相尊重,对对方的拳法功夫也互相尊重……”这其实便与《叶问》第一集有了显著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