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上海市场评点:满城“竞看”《黄金甲》(12.11-12.17)

[发布日期:2006-12-20] 来源:上海联和  作者:吴鹤沪 [字体: ]

在电影市场处于满城“静待”《黄金甲》时,周末气温骤降至冰点,阳光却普照大地,照在身上还有暖意,这与《满城尽带黄金甲》似乎有着什么必然的联系。本周前三天日票房为两位数(仅占周总票房的14.62%),后四天日票房为三位数(占周总票房的85.38%),这种明显的落差只因周四(14日)晚上7时之后《满城尽带黄金甲》隆重上映了。本周的市场大赢家毫无悬念地落在《黄金甲》身上,对于张艺谋的大片,观众历来都是翘首以盼的,到了真正上映的日子,有多少观众处于垂涎欲滴的状态,影院售票处又出现了少见的簇拥景象,影迷将这视作自己的节日,散场通道里不时传来朴素的溢美之词,当影片最后响起周杰伦“菊花台”的歌声时,不少观众仍静静地坐着,直至场灯亮起还不想离开。有影迷评价道:“这是多年来张艺谋导演的最好一部影片,故事情节令人满意,结尾震憾。巩俐和周润发的演技是当之无愧的影帝影后,周杰伦的表演也出乎意外,比《头文字D》好很多”。院线公司老总和影院经理们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满城尽带黄金甲》不愧是一部年度压轴巨片,它对于国产影片票房占据年票房的比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金甲》对年度电影市场功不可没。

本周放映场次为6153场,同比上周增加5.83%;观众人次为361236人,同比上周猛增99.7%,几乎翻番,票房收入为1227.99万,同比上周剧增142.34%;三项业务指标数据的提升,分别从个位数、十位数到百位数,这种十进制阶梯式递进,足以证明《满城尽带黄金甲》是部含金量极高的影片。

本周的票房冠军毫无疑义地落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头上,周内上映三天半就拿下942.86万佳绩,占到周总票房的76.78%;与去年此时上映的《无极》同期相比,增加了44%的票房,把前几年贺岁档推出的《英雄》、《功夫》、《天下无贼》、《无极》都抛在了身后。张艺谋的新作《满城尽带黄金甲》可谓万众瞩目,先睹为快的观众涌向影院,售票处的购票队伍连续不断,观众人次飙升到平时的四、五倍,小卖部的爆米花甚至都卖断档,这对于一部国产片来说,难道还不令我们感到自豪吗?张艺谋首席中国著名导演的品牌,国际巨星周润发与巩俐的领衔,音乐小天王周杰伦与“金马影帝”刘烨的锦上添花,足以吸引任何一个对电影感兴趣的人。在影片决定市场的规律下,《黄金甲》每天“包揽”了80%以上的放映场次,确保足够的放映时空,也就确保了今年其他任何一部影片都无法望其项背的地位。

当然,也有观众对影片开头成百侍女晨起梳妆的一幕颇有微词,怕两只小白兔会突然从李曼胸前蹦出来,也怕在宫廷悠长的长廊里奔跑的巩俐因失去重心而跌到,是张艺谋有意在描画一幅古代美女的香艳图,甚至说是在为洗浴中心代言。应该说片中宫女的露胸服是有点“视觉夸张”,但丰乳肥臀、霓裳轻摆,又是唐代以肥为美的开放时代特征,在美国放映可以定为“儿童不宜”的限制级别,但还没来得及制定等级限制标准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就无法限定观众范围,认为“顺眼”和认为“别扭”的都有自己的理由。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人只为了看那片头二分钟衣着暴露、媚态撩人的美女而掏腰包的,毕竟影片彰显了张艺谋一贯的气势和色彩以外,故事性也比《夜宴》和《无极》以及自己之前的两部商业片略强,表演也有很大提高。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强势轰映下,本周票房排名第二的《墨攻》,只拿到43.61万票房,仅占周总票房的3.55%,与《黄金甲》的差距有900万之多,这也预示着刘德华主演的《墨攻》,自11月23日上映后,征战三周半创下606.72万票房,市场潜力已近尾声。同样排在本周票房第三的《云水谣》,只拿下27.75万票房,占周总票房的2.26%,对于一部优秀国产战争爱情片来讲,上映半月余的票房就达142.74万佳绩也是可歌可贺的,这还不包括二级市场的产出。但是,《黄金甲》的强势出击,每天给《墨攻》和《云水谣》留下的放映空间只有五、六十场,与《黄金甲》每天八百多场的放映空间简直无法抗衡,电影市场上的竞争就是那么无情,档期的前后组合对影片的市场效应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黄金甲》面前《墨攻》、《云水谣》都没了方向,那么前一阵上映的《迈阿密风云》、《世贸中心》、《神秘群岛》、《父子》、《妄想》、《三峡好人》等影片更是“雪上加霜”,平均每天的放映时空都不足十场,市场上的“新”片与“旧”片就是如此无情地周而复始循环渐进的,“好影片”+“好档期”=“好人气”的机会终于还是让《满城尽带黄金甲》碰上了。

说起《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火爆上映,有两个似乎不太相干的问题顺便提一笔,一是媒体报道,二是电影票价。

这几年的电影市场出现一种“惯例”,越是名气响投资大的影片,越会引来媒体非议,从《英雄》、《十面埋伏》、《夜宴》到《无极》无一例外,此次《黄金甲》也没躲过这一怪圈,难道这就是“树大招风”引起的社会现象?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下,对文艺作品评头论足是正常的,大部份媒体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但还是能看到个别不健康的现象:有娱记听说安排媒体看片了,就兴高采烈地说:“看完后就可以‘痛斩’了”;有人暗自喟叹:《黄金甲》看似绚丽的场景下,隐隐能够看出老谋子老套路,离江郎才尽,黔驴技穷似乎不远了;更有甚者,把《黄金甲》说成是一具浓妆艳抹的尸体,称其再搞几处文身依然是具尸体……,这种近乎变态的心理形成的文字,出自一些与权威抗衡有快感的扭曲灵魂。与电影市场上《黄金甲》首日过千万,首周过亿元的票房相对照,与影院蜂踊而至的热情观众相对照,到底是观众化时掏钱看“烂片”脑子太糊涂,还是个别媒体娱记智商有问题?是否应该对国产影片倾注些感情呢?值得国人一议。

电影票价是高是低,常年讨论不休。有一种说法似乎很流利,那就是简单地把低迷的电影市场怪罪于票价太高,在有些人眼里机械地认为,只要票价降低一半,人次便会增加两倍,常有人埋怨影院经理怎么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情况并非如此,本周《黄金甲》上映一路攀升的票房并没能论证这一点,相反细分票房的来源和组成,恰恰是高票价的影院人气最旺,票房的绝大部份就是来源于高票价的影院;而低票价的影院门可雀数,即使放《黄金甲》票房也没见起色。究其原因:电影观众的绝大部份是时尚青年,他们面对价格与价值,更看重的是价值而不是价格,他们追求影院的品牌,影院的商业地位,影院的设施和影院的服务,面对一部计划中自己想看的电影,他们是先考虑价值后关心价格。调整票价不应该简单的等同于降低票价,在预测一部影片的市场价值时,也应该根据市场的供应关系、上映时间段、上映轮次等多种因素,制定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梯度式票价模式。如果说周二半价、12时前22时后半价等都是符合市场经济的行为,那么在首轮黄金时间段放映《黄金甲》时适度调高票价,也不失为是一种平抑人流的良方,这几天放映《黄金甲》的影院在票价上有些“小动作”的都是受益者。在市场经营中只涨不跌或只跌不涨,都是不可取的,适时适度的涨涨跌跌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场次

人次

票房(万)

场均人次

场均票房()

平均票价()

上映日

黄金甲

2655

244143

942.86

91.96

3551.27

38.62

12月14日

墨攻

7025

176455

606.72

25.12

863.66

34.38

11月23日

云水谣

3010

54061

142.74

17.96

474.21

26.4

12月1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uhao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