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专家视点:看电影也是由奢入俭的消费方式

[发布日期:2009-09-28] 来源:  作者:赵军 [字体: ]

全世界的消费者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都学会了由奢入俭。据说在纽约时尚杂志和社交网站上,一个新的英语词汇已经频频出现,它就是“staycation”(原地度假)。从美国回来的人都深深地被美国现时的经济衰退所刺激。尽管最近好像美国股市在回升,但就业的形势一点也没有好转。人们已经不敢奢望远足,只求在家附近进行所谓小额支付的消遣。

消费的确由奢入俭了。不仅一般人已经捉襟见肘,就连很多大公司现在也变得很不富裕。包括曾经拍过无数优秀影片的大公司,现在想拍片也未必拿得出资金来。从欧洲和日本近日都有一些这样的大公司,拿着他们过去很卖座的影片,到中国来,问我们愿否合作拍续集,条件就是中国人出资。这些大公司这样表露无遗地证明自己没钱,过去真是少见。一方面坦白得很,另一方面又很贪婪。既要我们出资,而且是出全资,但又要由他们控制发行。我们对于这样的集资者,唯有一笑置之。

没有钱,正在成为西方世界的一道残阳下的风景。相比之下,中国电影票房的上升真是让人骄傲。有趣的是,中国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消费观。其中最明显的便是中国人最懂得性价比。比如说,为什么那么多观众涌去看《建国大业》?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没有红头文件但却有最多单位包场的“组织片”。

观众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平均43秒出现一个明星啊!”更直接的则说:“平均3毛5看一个明星啊!”因为票价是60元,170多位演员,不正是几毛钱看一个明星吗?这些带着调侃语调的话,说明小额支付仍然是中国老百姓当前的消费首选。他们很看重能够用不多的钱,满足其实很需要的精神消费。美国的经济复苏目前走着与中国完全不同的路子。美国的GDP近70%是由消费者支出实现的。如果内部需求不振,经济萎缩就不会彻底改变。美国人是全球消费的领军者,因此全球消费不振,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成为事实。全世界的电影市场也就因此有福了,因为电影观众已经因此增加。在美国和欧洲、亚洲等地市场的带动下,全世界的电影市场都会在由奢入俭和小额支付的价值观下更快地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当可预测,电影票价的回落也会成为题中之义。电影多了,电影院多了,人们回流到电影院多了,电影院经理就会考虑用更低的票价留住观众,增加回头客。这就是票价可以降低的原因。至于观众,一方面喜欢走入电影院,另一方面肯定也希望票价再低一些,两者相辅相成,电影市场的客流量就逐渐地增加了。

2009年是中国电影市场在票价问题上悄悄发生变化的一年,顺应全球全中国由奢入俭的消费方式出现,平均票价开始明显下降。而关于票价的要求究竟是怎样的呢?在广州,《建国大业》最低票价院线约定不能低于30元。市场上不少团体消费者要求是15元。这当然被院线拒绝。市场的心理要求与市场规定落差很大,但也说明想要再高一定很难了。

票价降低并不是坏事,就像票价上升也不能一概说成是坏事一样。现在票价的下调,不是行政干预的,也不是5元票价那次靠社会舆论推动的。而是市场使然。这就是好事,而且是因为人们愿意去看电影造成的,是由奢入俭的消费方式带来的结果。美国人省下每一个美元,是为了早日结束身上的债务。包括房贷的欠账,更包括信用卡欠账。中国人省下每一元人民币,是在衡量怎样追求得到生活中更高的性价比。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没有再去奢望生活更高的质量了。在中国,贫富悬殊更加令人痛恨。有鉴于此,电影回归大众正在通过大量走入市场的影片实现,并因此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宽容于社会的有效渠道与场所。

当人们不由自主地认为“3毛5”就可以看一个明星时,他们不会担心这部影片拒他们于千里之外。而当我们将一部影片推向市场时,则更应该想到观众会愿意为这部影片去掏几十元吗?不应再拍编剧导演自己以为好看的观众不买账的影片了,不要以为观众都接受你的所谓追求了,如果3毛5看一个明星是超值的,那么我们就想想这一部影片有几个明星,值多少钱,再加上导演值多少钱,再加上编剧和故事,加上摄影又值多少钱,这样我们就大概知道这部影片最多应该是一张票价多少钱。我们一般从艺术质量上评价一部影片的高低,现在换一个方式,想想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一部影片其实究竟能够有多少票房?能够值多少票房?既然由奢入俭都已经成为新时尚了,我们就要改变过往的市场观念,准备在新的低价位上调整战略,不论是制片方,还是发行方,而且是影院,都应该从观众要求性价比的角度,决定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不仅注意票价,而且注意影片的制作,注意影片的质量,拍出高质量,并且是令观众认为很值得的影片来的。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