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上海电影市场分析:《建国大业》确立“一览众山小”市场地位(09.21-09.27)

[发布日期:2009-09-30] 来源:上海联合院线  作者:吴鹤沪 [字体: ]

新中国60周年大庆即将来临,影片《建国大业》随着这国庆临近的步伐,显得越发令人瞩目,连续两周坐庄票房排行榜头把交椅,把原本清淡的电影市场添加了一把熊熊燃烧的冲天大火,烧得圈内人士热血沸腾,烧得观众争先恐后,也烧得同档期其他影片自叹不如,烧得随后跟进的影片自觉生不逢时……这把火暂时不会熄灭,至少下周进入国庆长假时还将烧得火光冲天。

本周的放映场次为8730场,同比上周微增0.67%;观众人次为439117人,同比上周增长17.19%;票房收入为1467.02万,同比上周升幅9.49%;场次微增说明《建国大业》仍占有73.71%的放映时空,片长135分钟决定了场次增加的有限性;人次增加是因为《建国大业》上周仅放映5天,本周是满负核运转,人次的流向是偏重于《建国大业》的;票房收入的增长幅度略低于人次的增长幅度,可以认定团体优惠票的数量在增加,这也符合国庆将临的社会观影习惯。

本周票房排行傍仍然呈“虎头蛇尾”状,在“虎头”位子上的影片当然就是《建国大业》了,本周喜获票房1360.26万,上映不足两周票房总量已达2527万,这种势头只有暑期档中的分帐大片《变形金刚2》才有与之相比较的可能性。毫无疑问,《建国大业》已经确立了“一览众山小”的市场地位,该片本周的场次、人次、票房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73.71%、88.55%和92.72%,呈梯度式递增型,让其他众多影片羡慕不已,特别是那些前后档期同样被列入国庆推荐的影片,只能排在“蛇尾”的队伍中。

不必否认《建国大业》是一部主流意识电影,也就是广义上的主旋律影片,此类影片的社会表现方式和市场反响也曾各不相同,有过下发文件组织包场时代的火爆,也有过直面市场时的票房惨淡,《建国大业》走了一条与时俱进的道路,不回避时尚、不放弃时髦,用商业化手段运作拍摄和发行,严肃题材的影片照样启用众多一线影星,主旋律电影照样借助房地产楼盘上市之势发力,任何影片不会拒绝和排斥观众,相反增大社会关注度,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群体是任何影片所梦寐以求的。

明星荟萃是《建国大业》的市场第一卖点,不必遮遮盖盖地说是观众热爱祖国才进电影院的,两岸三地影星云集《建国大业》,神州大地众说纷纭《建国大业》,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特别是有那么多年轻观众自觉地走进影院,也值得其他推荐影片琢磨一番。面对172位明星聚集《建国大业》,也有同行嫉妒的,也有媒体不理解的,有说这是“电影春晚、明星纯属露脸来了”,有说“明星狂扑一部影片,象朝拜似的”,也有说这是利用国家强势资源才能做到的,类似中石油涨价谁能不买帐?各路明得演员在一部献礼片中多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到底好不好呢?按照邓小平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理论,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电影也一样,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和手段,能招徕观众就是好电影。

当然,从市场反映来看,无论是50后“看历史”也好,80后“数星星”也罢,观众群体中的年龄层次拉大增加了影片的受众面,这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团体票和个别票都各自占有一定比例,这也是以前放映主旋律电影很少见的。至于面对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盛大的明星阵容,这么多明星一闪而过,这么多大牌演员玩幽默,场内确实出现过观众笑场现象,也有人会说这影响了主旋律电影的深度,也影响到观影环境的严肃性,这就大可不必了。难道一堂生动活泼的时事报告,就因为有人打瞌睡或玩手机而怀疑报告本身的精彩吗?听众中就没有需要自我检讨的吗?不可否认的是,《建国大业》对主旋律影片商业化运作进行了大胆有效的尝试,有识之士应该在给予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探索研究,彻底改变主旋律影片靠发公文、用公款、工作时间看电影(简称之“三公电影”)的尴尬局面。

既然《建国大业》的市场地位是“一览众山小”,那么也让我们看看其他“小山”的影片现状,本周排在《建国大业》之后的四部影片是:《飞屋环游记》19.07万、《斗牛》15.6万、《真爱之吻》9.84万、《盗版猫》7.31万,这4部进入周票房排行榜前五的影片票房之和为51.84万,仅占到市场份额的3.53%,实在可怜。另有两部献礼片本周也进入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反映解放军抗震救灾的《惊天动地》上映4天仅得4.67万,讲述孟良崮战役“后方娘子军”奋勇支前的《沂蒙六姐妹》首映头天仅得0.21万,让人有点心寒,如何让主旋律影片以常态进入市场,仍然是业内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建国大业》值得肯定和仿效,更值得学习和探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