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专家视点:中国电影产业之树常绿

[发布日期:2009-10-12] 来源:赵军  作者: [字体: ]

向我们伟大祖国的献礼莫过于拿出最好的业绩。因此我们为《建国大业》的4亿票房欢呼喝彩。票房就是最大的政治,票房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伟大时代的辉煌印记,票房同时也就是产业新一轮的冲锋号。

电影产业最近两年已经一再出现令我们意外的奇迹。这次《建国大业》就是这一系列奇迹最新也是最辉煌的结晶。而且由于它集合了中国电影人最多的一次团队努力,因此它有了一般影片不可比拟的巨大意义。

人们会说它的成功不可复制。但这又有什么问题呢?文艺创作很多成功例子都不可复制。《英雄》成功时,人们就已经说不可复制,因为那个阵容太奢侈了;《疯狂的石头》成功时,人们也说不可复制,同样也有一堆理由;但我们看到在中国电影振兴的道路上,不可复制的成功接二连三。这足以充分地说明,中国新一轮电影振兴恰恰就是在不可复制的不断产生中走向辉煌的。

不可复制就对了。同时我们坚信,当代中国电影可以连篇累牍出现这样一些不可复制的佳作,也许就是中国电影的魅力,和它将长盛不衰的理由。《建国大业》和所有成功影片都有一个理由,就是它们合符了电影创作规律。史诗加巨制,百位明星演百位名人,除了电影,电视不行,小说不行,音乐不行,绘画不行,舞台剧同样不行。什么叫电影创作规律?这就是电影创作规律。只有电影能够展现的创作,才是电影应该从事的创作。

《建国大业》编导们的成功不是一般所说的掌握住了电影语言与技巧,而是充分掌握了当代电影创作的规律,用一句“匠心独运”来形容他们的贡献,才是恰到好处的。

今天的电影创作已经不同于昨天的创作。好就好在今天我们的电影人已经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我们的舆论还落在后头。甚至我们的理论都有必要迎头赶上。一个新的电影时代已经来临了,已经出现了。新的历史时期中,第四代起着拨乱反正的作用,也以新的视觉语言启发了第五代的创新;第五代则在第四代扫荡了精神污秽的基础上横空出世,重要的是第五代改写了电影的语言及语法,重新划定了电影在当代艺术中的新世纪版图。之后我们一直没有看到能够这样大规模影响产业变革的运动。中国电影的变迁从来都是内外两个因素促成的。外部因素我们很容易看到,第四代的诞生是思想解放运动和外部思潮进入而诱发的,第五代则是思想解放已经结出成果,而年轻的电影人有了全球化眼光之后的产物。至于内在的因素,包括电影自身由于其形式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所起的作用,人们一直谈论很少,言者缪缪。

我们知道,正是中国语言文学内在的演变,才有了从《诗经》的体例,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和明清小说的发展。语言文学的演变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来都是一致的,这并不妨碍我们评价古代艺术曾经创造过高于今人的巅峰。当代生活的变化是十分惊人的,在观念日新月异的同时,电影人已经完全消化了从第四代到第五代发展积淀下来的成果。看看《建国大业》其近景特写之多,镜头调度之频密,而又不失流畅,就足以知道电影发展的内在因素于今已完全成熟。

今天,电影内在因素也比过去丰富得多。由于现代化建设日益浸入产业内部,电影已经不是一台放映机加一张银幕那么简单了。今天的电影是一种综合的传媒,它包括工业的,商业的,艺术的,信息的各类成分。工业的,比如它有现代放映设备,包括立体声环绕音响,空调,金属银幕和不久将风靡全球的3D;商业的,比如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并且追求娱乐性和类型化;艺术的,比如编剧的时代视角深化,导演的电影语言探索,导演、摄影、演员的风格化追求,等等;还有信息的,比如和全社会媒体之间的互动,常常制造出关于影片的社会生活话题,等等。电影在今天所以回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心,是多种综合因素共同造成的,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现代化的结果,是三十年电影与时代相互之间互动、变迁、沉淀发展的结果。这是中国电影在新时期的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是思想解放运动,第二次是第五代的影像革新,第三次就是产业化与市场经济造成的电影进步。这一场进步是波澜壮阔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所有身在其中者,都应该有“与有荣焉”之慨。

这一场进步也是变革,也经历了长时期的渐变过程。就拿电影的娱乐性来说,从周总理倡导“寓教于乐”,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有过的“娱乐片论”,再到新世纪不断探索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娱乐性,直到今天才好像再没有大的问题了。人们对于电影规律的探索,更是前赴后继,反反复复,直到今天,则好像还有很多大的问题。但我们正在敏感地意识到,这两年有两大现象成为当今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前所未见的骄傲,一是新型的电影城蓬勃出现,一是一批批票房骄人的影片逐鹿中原。亿元票房俱乐部的门槛正在降低,二三年内,亿元票房城市将遍布全国,两年内中国电影年票房将达到一百亿,银幕数达到一万张。

我们将记住这样一些名字:张艺谋(《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冯小刚(《非诚勿扰》、《集结号》、《夜宴》)、陈凯歌(《无极》、《梅兰芳》)、韩三平、黄建新(《建国大业》联合执导)、吴宇森(《赤壁》上下)、于本正(《生死抉择》)、陆川(《南京!南京!》)、宁浩(《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陈可辛(《投名状》)、陈嘉上(《画皮》)、刘伟强(《无间道》)、周星驰(《功夫》)。我们还将记住吴思远UME、万达、星美、上海联和、北京新影联、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广州三剑学社、博纳公司等等等等发愤图强发展院线市场的电影界忠勇之士。他们是新时期中国电影第三次浪潮真正的英雄。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