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专家视点:美国大片的特效在中国完成

[发布日期:2009-12-11] 来源:  作者:赵军 [字体: ]

在广东东莞的一个小镇上隐藏着一家为美国制片公司制作各种大小真人模型的工厂,其中还有各式各样的仿真道具,如枪械、刀戟、盔甲、大炮、飞机等等。老板是一个中国人,他会如数家珍地告诉你,这件仿真品是哪部影片的,那件又是哪一部影片的。你做梦都不会想到,好莱坞的好多名片,其特技的造型仿真部分就来自广东的这个制造车间。

美国人的创意终究是一部影片的灵魂,但中国的工艺却帮助他们减轻了成本。特技的运用无疑为一部影片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现在没有人怀疑这一点。还有意思的是,《2012》已经在中国创下了近4亿票房。同样没有人会想到,该影片的特技制作也是在中国完成的,只不过制作地点比前述那个小镇有名,在北京、上海。

这里有一支很优秀的中国制作团队,他们令美国公司相信,这就是“有天分、有经验的CG艺术家。”据说《2012》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看到了中国军民在08年四川大地震中的英勇表现,深为震撼,于是决定将故事的最后关键部分放在了中国,给中国特技制作团队提供了更好的发挥空间。这支中国特效团队叫PIXOMONDO,同时为本土和国际提供电影视觉特效制作服务。从2001年创立以来,PIXOMONDO主要为电影、电视、企业宣传片提供视觉特效制作、监制、CG角色、三维动画和电影特效预览。这家公司在从柏林到洛杉矶,从伦敦到斯图加特,从慕尼黑到上海,均由全球联网工作室。“可实现一天24小时,一周7天的有效运作流程。”

在《2012》中,这支团队完成了什么呢?在161分钟的片长里,影片共有1400个特效镜头。如果我们对1400没有概念的话,我们可以告诉你,曾经震撼了全球的大片《后天》也不过只用了380个特效。这也就是为什么《2012》如此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原因了。性价比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这1400个特效镜头包含飞机从倒塌的楼宇中、从撕裂的地缝中飞过,喷发的火山将无数巨大的火球掷向四面八方,汽车穿越山崩地裂、险象环生的城市,巨浪从远方扑来盖向绝望的人群等等。影片表现的是世界毁灭,是电影史上前所未见的灾难场面。我们很感叹,电影都拍到这样的程度了。

拍出这样程度巨片的,其实就是 “中国制造”。现在我们知道,中国的公司有这样的特效制作团队,他们能让美丽的洛杉矶在地震中沉陷,举世闻名的金门大桥应声断裂,巨浪将肯尼迪号航空母舰砸向白宫。他们还能让喜马拉雅山洪水咆哮,让拉斯维加斯变成一片火海。还有什么是他们做不到的?但我们似乎不知道,或者说电影界真的不知道,我们自己其实能够做得这么好。更重要的也许是,我们并没有去挖掘这样一支了不起的团队。去年我们就有一部写台风海啸的大片,今年又有一部写地震的大片。但我们终究没有做出大片的格局来。这着实令人遗憾。

这难道仅仅是钱的问题吗?电影特效在以前是好莱坞的专利,我们对特效常常是望洋兴叹。但现在,就是电视和一些宣传片都已经玩起特效来了,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设备的进步,已经让中国的专业团队也可以跻身世界一流的水准了。电影特效今天已经被拉下了神坛,那么,让我们和先进的电影特效依然隔膜的原因是什么?

只有一个原因,是电影观念的落后。由于软件方面的差距,我们甚至看不到自己已有的硬件。在美国当代灾难片的制作观念中,追求“毁灭当量”的成倍增加,追求最大限度的制造出逼真的场景,追求强烈的特效轮番冲击挑战观众的视觉极限。很明显,我们的大片没有这种迫切的激情的意识。我们的“毁灭当量”明显不足,挑战观众视觉极限的欲望明显不强,场景方面更是能省尽量省。

我们以为已经够了的地方,美国大片却开始了加足马力的冲锋。制片人显然计算过究竟厉害到什么程度,才能让全世界观众为之颤栗,而浅尝辄止反而会功亏一篑。保守的观念阻碍了我们利用本土的制作优势,让好莱坞在我们本土上棋先一着。

电影观念不是什么虚渺的东西,在每一部影片的构思当中,我们都会看到它们的差异。不要以为把特效拿来和不拿来只是剧情的问题,不是的,剧情片当然不必挥霍特效。但如果摆明就是灾难大片,为什么没有想到更夸张一些,更持续地刺激一些呢?电影是什么?今天的电影究竟是什么?电影从来不仅仅是讲故事,虽然讲故事很重要。但电影首先是“电”和“影”的能力、能量的最大发挥,是它们对观众感官的最大程度的满足。

“文”以载“电”,“文”以载“影”,这就是“电影”。剧情的当量和画面的张力统一聚合出化学反应才能有最好的电影。在《泰坦尼克》、《拯救大兵瑞恩》,以及中国的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剧情当量与画面张力的完美统一,而这些影片就曾经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片,赢得了很好的票房。我们现在有做大片的技术条件了,也有世界一流的团队了。不要让这些硬实力软实力光给美国人所用,中国人如今既然“不差钱”,那就好好补补观念上的差距。文化创意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我们主张使用特效并不是主张一味拍大场面、玩大制作,事实上小成本一样可以玩特效的,特效技术的进步正可以降低制片的门槛,特效需与艺术结合起来,这就是创意发挥的空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