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1月5日《阿凡达》成都媒体报道

[发布日期:2010-01-05] 来源:成都媒体综合报道  作者:太平洋院线 [字体: ]
 
 
 
 

WO!这就是阿凡达!--华西都市报

 

编前

  《阿凡达》来了,看过它的人,说像童年梦境,以人性反人类,很罪很美。喜欢它的人会说看《阿凡达》,就像与初恋情人约会,那短暂的美好,让人心醉。宁财神的表白正中要害:“昨天半夜跟几个导演和制片人看阿凡达,散场之后,气氛诡异,沉默,沮丧,几乎没人聊电影,都被震傻了。”对“大片横行,全靠口水”的国产电影来说,技术与内容并重的《阿凡达》就是份“死亡证书”。

  当然,也有泼凉水的。《阿凡达》没有一个好译名。avatar本来是化身的意思,和剧情契合。但现在这个中文译名犹如白开水一样,历来引进大片还没有取这样的译名能获得好票房的。而战斗设计也有点BUG,难以想象具有那么高科技的未来人类,仍然像越战时期那样,步兵拿把普通的步枪就参加战斗,就像星河战队那样白痴。膜拜伴随着争议,这就是新年最具有里程碑式的真正大片《阿凡达》带来的初体验。

  超越观众想象的《阿凡达》,它带来了什么?它震撼了什么?它颠覆了什么?且听第一时间看片的人们解读,尽管文字的力量不能完全表达真实观影的那种高峰体验,但至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参照。  谢梦

  遗憾!成都IMAX还没准备好

  几乎所有已经有幸看过影片真面目的人,走出来都会带上一副“(⊙o⊙)”的表情,嘴巴里还不停地“WO!”。昨日凌晨,已在全球累计了10亿票房的《阿凡达》终于登陆全国影院,一上映,就让中国式的大片统统靠了边。昨日,记者在成都各大影城发现,3D放映厅上座率几乎达到95%,甚至包括中午1点场次其上座率都在90%,而这个数据是今年国产片无法达到的。

  在上海,不少观众提前2天预订影片的IMAX版本,尽管票价高达120180元人民币,基本上都是一票难求;而据北京同行透露,北京今天一共有41家影院放映《阿凡达》,排映场次高达1551场,占总排映场次的六成以上,而对于稀有的IMAX,其预售票已经预订到下周,特别是中国电影博物馆,由于引进的是70mm胶片版的拷贝,也就是说是原汁原味的IMAX3D电影,因此更受青睐,还有外地观众打着飞的去享受。

  除了2D之外,成都的观众只能选择3D版本。而最让人遗憾的是,目前成都也没有最能体现当今3D顶尖技术的IMAX银幕,成都太平洋新益州电影城IMAX影院正在建设中,今年5月才可以投入使用,而欢乐谷正天影城的IMAX也还在建设中,春节后才投入使用。尽管如此,这部影片还是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据王府井影城的负责人介绍,该影城早在中午2点就已将晚场《阿凡达》全部预售完成,“3D是最火爆的,但我们只有2个厅轮番放映,一天下来也有40多场,而且还有团购包场来看3D。所以没有抢到的观众只有选择普通场次。”万达旗下4家影城昨天一天的3D场次共排了52场左右,一共有13个厅轮番放映。“今天已经没有票,如果想看只有等明天早上来预订。”成都各大影院仅剩了一个厅来放映其他影片,老谋子的《三枪》被挤到了白天档,唯有《十月围城》留在晚间档。记者马丹

  面对《阿凡达》我们应该羞愧

  陆川(电影人)

  业内声音

  1.早上在华星的IMAX厅终于看了传说中的《阿凡达》。牛!!!

  2.看完片出来,暴雪中冒死给老曹电话,“你丫赶紧的!必须看!”

  3.两个礼拜前在江志强老师面前盛赞《2012》的数字特技,江老板淡淡地丢了一句话:“《2012》的导演看了《阿凡达》只有磕头。”(大意如此)我极其怀疑,能好到这种地步?!看了,信了。

  4.这是一场大师级的视觉盛宴,是绝不可错过的一次梦境旅行。很多次,我都觉得自己似乎回到了童年的时代,变成一个粉嫩的充满幻想的小孩;那目不暇接的柔软的强悍的触目惊心的不断颠覆我们想象疆界的影像流,仿佛清澈无比的小溪在不断涤清那已沾满灰尘的灵魂,让我们自己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呼吸;这种感觉让我很多次热泪盈眶。童年的时候,无数的夏日傍晚,绿草地上,凝视着天空那曾经只能在脑海中翻滚的,只属于一个孤独少年的幻想,这一次真真切切地目睹了;《阿凡达》张开了想象,也张开了你内心的善意。导演对生命的敬意,在电影中流露无遗。

  这不是文化人高深莫测晦涩艰深的表白,是一个普通人挚诚的呐喊,简单的隐喻:丛林民族完全可以在非洲和印第安人身上找到血统的归属,完全符合大众的阅读。本质上《阿凡达》是一个简单的电影,故事大致可以描述为:反殖民主义(非洲/印第安)+神雕侠侣+环保主题。但是简单的故事毫无问题,剧情非常抓人。

  当然这也不是让你产生更多形而上思考的电影,甚至电影看完出来,会有些许的失落,仿佛是一场久违的高潮之后的空落感,心中似乎没有太多深刻意义的留存,然而这丝毫不能减低我对电影的敬意。《阿凡达》让我知道,我们差的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拿来的;阿凡达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电影的情怀和简单的美好距离有多远;我们和清澈的纯真距离有多远;我们和炙热的梦想距离有多远;一直在扭曲阴暗扯淡的纠结的庸俗中奔走狂欢的我们,距离到真诚,还有多远!面对《阿凡达》的纯净,我们应该羞愧。

  5.电影今天就上映了,我坚信它会再次成为所有中国观众的宠儿。如果政府不限制《阿凡达》的上映日期,我相信它会击碎所有这块土地上关于电影所有真的假的制作的炒作的哄骗的哄抬的纪录;这是我们中国电影人要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

  我们在虚高的票房中裸奔和狂欢的时候,我们彻底放弃了作为一个电影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者应有的操守。这样的我们被击败,是活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失败,才会让我们清醒。也只有这样的失败才会让我们奋起。

  终有一天电影演员都要失业      

  记者手记

  两个星期前,我在香港提前看了《阿凡达》,就把QQ签名改成了“《阿凡达》至少是未来5年科幻片的终结者”,这个签名一直保留到现在。最感动我们的角色和场景,几乎全是电脑虚拟出来的。无论是活灵活现的外星版蓝精灵还是像坦克一样横冲直撞的怪兽。好像真有那么一个星球,卡梅隆带了支拍摄队伍,坐上太空船跑到那里拍了部外星风光片。我们眼睛里上千万个视觉细胞都几乎察觉不到电影里三千个特效的BUG。我不知道,看到最后,NAVI姑娘捧起主角的脸深情地说:“ISEEYOU!”那个场面有多少人哭了,反正我有点泪奔的冲动,那个姑娘可是计算机里01构成的幻像啊,我怎么觉得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如此传神,比张曼玉、比奥黛丽•赫本甚至费雯丽都演得还好呢?

  因此,我有种强烈预感,或许人类在一百年之后,真的会没有电影演员这个职业,只有话剧和戏剧演员能保住他们的饭碗。《阿凡达》标榜的是萨姆•沃辛顿主演,但这个倒霉的小伙子露脸时间最多只有三分之一,更多的时间是电脑模拟出他无懈可击的外星人形象。今后说起《阿凡达》,人们只会记住3米高的NAVI人杰克,而地球人杰克的印象肯定是越来越模糊。今后,更顶尖的科技将会投入到电影的后期制作当中,就像这次微软专门为《阿凡达》的拍摄开发了大型电脑,所以电影中每个虚拟场景的运算都很完美,最善于挑刺的影迷也很难发现破绽。今后,这种大型电脑的生产成本肯定会越来越低,普及之后,电影导演很容易就把片中的主角给数字化。

  盗版和网上下载是全球电影工业的共同敌人,詹姆斯•卡梅隆拍摄3D版的《阿凡达》,在全球带来史无前例的立体电影革命,打响了一场盗版反击战,因为在电影院才能体验到3D电影的精髓,所以今后的电影只能是越来越3D,银幕也只能是越来越高端和巨型,就像现在已经出现的IMAXDMAX

  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是该把卡梅隆当成上帝还是撒旦。3D终归有一天也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那种用全息激光投影的4D电影,早在30年前的《星球大战》就很隐晦地透露了这种观影模式。4D之后呢?或许未来,我们看电影时,直接把主机硬盘上的USB线插到大脑中的芯片里了事,制造更为身临其境的幻影,就像《阿凡达》里NAVI人的头发可以和潘多拉星球的所有生物相连,并可以控制它。到了那一天,也就不需要电影演员和电影院了。

  “反人类”电影:智识分子的焦虑和梦想

  谭飞(影评人)

  《阿凡达》这种电影首先是拿来赚钱的,它是私人投的资,当然需要收回成本,赚钱。美国没有电影国企,必须靠着技术的牛逼吸引观众。

  3D是《阿凡达》的金字招牌,它仿佛是绝色美女的三围,胸围、臀围、腰围,三围数字过关,比例适度,黄金分割恰当,就能招徕眼球。从技术层面讲,《阿凡达》已经达到目前技术的极致。如果说《2012》体现了人类的浅层梦境,那么《阿凡达》体现了人类的深层梦境,把人类目前能够得着的想象比较逼真地还原出来。

  《阿凡达》满足人类视觉三围快感之外,其实也是“三维”电影,即人类自身智识思考的三种维度,即:权力距离与不确定性规避及刚柔性。这三种维度在西方早有人提及,但在《阿凡达》里,它的表征更明确,更集中。比如,权力距离:在人类能控制的范围内,关于弱肉强食的事例屡见不鲜,遥远的潘多拉星,似乎不应受此约束,由于人类权力抵及,权力距离已然缩短,因此战火蔓延。不确定性规避:人类无法预知自己在今后将如何规避某些文化性、社会性难题,因此将焦虑释放于银幕。刚柔性:潘多拉星上纳威人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分工,实际上是人类自我认知的遥远投射,不管想象力如何放射,这种植根于地球样态的分工似乎都无法突破。因此,《阿凡达》在角色设置上跟人类价值完全吻合。

  《阿凡达》的确是人类拍的“反人类”的电影,这个反人类全称是“反对

  人类的贪婪、残暴”,《阿凡达》同时是反映“暴力抵抗拆迁”的电影。《第九区》外星人生活在地球,地球里可耻的商人、政客、军人强令他们搬迁;《阿凡达》里,外星人生活在外星,地球上可耻的军人、商人居然用导弹逼外星人从他们自己的故土搬走。是可忍孰不可忍?请注意从《2012》到《第九区》再到《阿凡达》想象的三个时间节点,从即将开始行进到百余年后,人类从自我毁灭、毁灭外星人到赴外星继续祸害,正说明人类的堕落轨迹与速率。时间节点背后潜藏的这个世界,最归根到底的“恶”,还是对资源的争夺。强势对弱势的掠夺,强国对弱国的掠夺,到强星对弱星的掠夺……人类一切战争的根源均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强行搬迁,对资源的掳掠。《阿凡达》里人类把这样的明规则也放到潘多拉星上,结果遭遇最顽强抵抗。

  电影制作者们除赚钱外,我认为,他们在《阿凡达》里最大的用意是:释放焦虑,詹姆斯•卡梅隆知道,在22世纪中叶,他们都不在的时代,按照地球目前的贪婪逻辑,及科学进步速度发展下去的话,《阿凡达》里呈现的情景完全可能出现(当然时间可能宕后)。最后,地球好人帮助纳威人,灭掉地球入侵者,在这样弓箭对枪炮,飞鸟对飞机的对决中,人类最后的善,帮助了潘多拉星球,这样的“惩恶扬善”主题,让詹姆斯•卡梅隆们将未来不可知的人类劣行提前曝光警醒世人,人类最终“以正胜邪”让电影制作者对未来未知前景的焦虑得以彻底释怀。

  没有不敢想,只有想不到

  韩浩月(专栏作家)

  《阿凡达》是一部适合八岁以上少年儿童观看的电影,不要担心片中的打斗场面和逼真的3D效果会让孩子们产生不适感,否则他们将会失去一次关于想象力的教育甚至启蒙机会。

  《阿凡达》更适合成年观众来看,尤其是男性观众,它会为那些童年时被语文老师束缚了想象力的人们,打开一扇窗户,从窗口看出去,是一个纯净澄明、每一眼所看到的事物都令人赞叹的世界,你会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刚刚到达潘多拉星球的海军陆战队员杰克•萨利,眼睛明显不够用。

  5亿巨制的《阿凡达》,最大的价值体现在于对想象力的释放。《阿凡达》的所有创意都来自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童年梦想,他是一位幸运的导演,他的幸运是他的梦想几十年后并没褪色,愈加绚烂,这也是为什么观众观看这部电影时会产生孩子一样的快乐,观众通过巨幕看到了自己即便在梦境里也未曾到达过的地方,那个地方属于卡梅隆,也属于每个喜欢在梦中环游宇宙的人。

  在遥远的潘多拉星球上,巨大山脉漂浮在空中,高大的森林里住着肤色蓝幽幽的纳威人……多留心细节,飘动的草叶都会给你带来惊喜。但除了男女主角外,不要关心其他的一切人物,战争狂迈尔斯上校、植物学家格蕾丝、女飞行员楚迪等人,在角色塑造上都有模式化的嫌疑。情节上,也可以看出对《黑客帝国》、《侏罗纪公园》的模仿,但《阿凡达》利用开阔的视觉空间营造的梦境一般的奇异旅行,令人无暇顾及它在情节和演员形象上的俗套。

  卡梅隆比今年另外两部重头电影《2012》和《第九区》走得更远,对生命本真的尊重以及对破坏自然的厌恶在《阿凡达》中表现得有点极端,可以说几乎是全部否定了人类现代文明。《阿凡达》的确带来了观影体验的颠覆,但技术的贡献并不是最有价值的,这部电影的想象力,才是人类发明电影100多年来的又一次新的突破。

 

杨帆(华西都市报电影记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xyzz
相关新闻       成都  阿凡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