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上海电影节:在A与C之间徘徊

[发布日期:2011-06-20] 来源:  作者: [字体: ]

作为世界九大“A类电影节”之一、中国唯一的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一直都在努力地让自己“更A”一点。通过10天来的采访和观察,记者的确感受到了组委会的努力,不管是国际级导演、明星的数量,还是组织工作,上海电影节都在努力向国际一流电影节靠拢。然而,毕竟上海电影节只办了14届,还很年轻,在各方面都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实事求是地说,上海电影节离真正的一流电影节还有差距,各个环节水平还不太稳定,只能说“在AC之间徘徊”。

PartA 

星光熠熠,明星让上影节生辉 

近几届上海电影节试图改善以往星光黯淡的场面,国际名导明星阵容越来越亮眼。2009年请来了奥斯卡影后哈里·贝瑞。去年因为有世博会的关系,更是明星云集,奥斯卡影帝布罗迪、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好莱坞明星约翰·库萨克、日本女星常盘贵子等都来捧场。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国际明星范围更广,导演有《雨人》的导演巴瑞·莱文森、越南名导陈英雄、日本名导岩井俊二,明星有奥斯卡影后苏珊·萨兰登、西班牙女星帕兹·维嘉、好莱坞女星米莎·巴顿、当红男星马特·狄龙、意大利女星古辛娜塔、韩国女星全智贤、日本男星松本健一……甚至连投资界大亨默多克与夫人邓文迪也来到上海。国际阵容的日趋壮大,让上海电影节越来越有“A”的味道。

中国明星更是力捧这场家门口的电影节:最红的范冰冰、李冰冰、林志玲,最有话题的孙俪、大S、张雨绮……纷纷现身上海,为这场电影盛会增添了不少光芒。

PartB

一味谈钱,论坛让艺术走开

业内人士都清楚,论坛水平的高低,是一个电影节档次的重要标志。上海电影节在这方面显然下了不少工夫。短短的八九天,竟然安排了11场论坛。而且从参与论坛的阵容来看,档次不低。既有莱文森、冯小刚、吴宇森、岩井俊二、王小帅、贾樟柯、徐克、许鞍华这些名导,又有默多克、邓文迪、托马斯·图尔、王中军、于等业界大腕,还有叶宁、张宝全、高军这些影院管理者,从投资、拍摄到发行、放映,看上去覆盖了整个电影产业链,非常全面。

但王全安的一番话却切中了本届电影节论坛的软肋。他17日在主席讲坛上感慨,钱越来越多,乐趣越来越少:“几场论坛听来听去,都是在谈钱啊。怎么从投资者手里拿钱,怎么从观众手里拿钱,很少有人谈到电影本身。我觉得出了问题了。”

PartC

众声喧哗,竞赛单元沦为配角

如同金狮奖之于威尼斯电影节、金棕榈奖之于戛纳电影节,金爵奖是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核心部分。作为一个A类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理应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并对全世界电影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然而,上海电影节上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竞争金爵奖的几部影片,也不是论坛上唇枪舌剑的大佬,而是在上海电影节期间“搭车”宣传的影片。多部即将上映的影片带着主创人员来到上海,为影片摇旗呐喊,参加上海电影节的绝大多数国内明星都是为此而来。由于这些明星比金爵奖入围影片的演员知名度更大,号召力更强,使得金爵奖影片陷入边缘化的窘境。

此外,金爵奖入围影片本身也有问题。本届金爵奖的16部入围影片大部分名不见经传,这也是上海电影节一个老问题了,离欧美路途太过遥远、与莫斯科电影节时间接近都有一定关系,更重要的原因是国际A类电影节具有排他性,而上海电影节影响力还不够,难免有“人家挑剩下的来上海”的尴尬。奇怪的是,有本土作战的优势,中国的大导演们反而不见踪影,此次参赛的《肩上蝶》、《Hello!树先生》、《郎在对门唱山歌》都是小成本文艺片,尤其是后两部,都是比较边缘化的题材。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电影节的展映单元越来越出色。本届上影节,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领衔的“向大师致敬”主题回顾展和岩井俊二领衔的“名导演作品回顾展”,都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什么时候金爵奖参赛片能向展映单元的水平靠拢,或许就是上海电影节真正具有“A类腔调”的时候。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xlww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