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庆祝建党90周年 《杨善洲》:真诚之作 暖人情怀

[发布日期:2011-07-15]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字体: ]

电影《杨善洲》是在全党全国“创先争优”、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中孕育和拍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与广大观众见面的一部“真诚之作”。一群实干的电影工作者勇敢地担负任务,虔诚地在现实和泥土中行走、向人物和内心靠近,执着坚韧地要在共产党员“杨善洲”身上找到某种心灵力量,在银幕上构建一座陶冶人心的精神家园。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较早地接触了这个项目,对剧本内容已有所了解,然而当李雪健饰演的“杨善洲”从银幕上走出,我还是很快进入到影片独特的叙述情境之中,看后心绪久久难平……我为杨善洲的先进事迹所感动,被他的无私品质所震撼。

影片开始有这样一个场景,杨善洲在大亮山偶遇一挑水送礼的老汉,老汉因用水困难不无抱怨地说:“有的干部啊,白吃国家公粮了。”杨善洲若有所思地回答:“是啊,不给群众办实事儿,可不是白吃公粮嘛。”影片结尾,当老百姓自发地来到杨善洲所住的医院探望,那个曾经抱怨过的老汉捧着一碗清洌的山泉水对杨善洲说“杨书记,你没有白吃公粮”的时候,一个两袖清风、清廉履职、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干部形象已经跃然于银幕之上。“没有白吃公粮”是老百姓对于我们党的干部最平易的肯定,也是最沉甸甸的褒奖。

《杨善洲》写了一个老人和一座青山的故事,人物关系简单,也缺少起伏跌宕的情节刺激,但却并未因此减损它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来自于杨善洲的事迹本身,也同样生发于影片独特的艺术手法之上。我以为,这部影片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也较好地把握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艺术规律。

时代呼唤的现实主义作品,要求通过典型人物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创作者选择典型情节塑造杨善洲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境界,还通过这些故事展现环境保护、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这是电影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却始终震撼心灵的最主要原因。

影片大致可分为两个篇章,上篇着重塑造杨善洲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作为和魄力,包括“抗旱”和“打造滇西粮仓”两个核心事件,下篇则描写他退休后上大亮山种树的艰辛历程,其间穿插表述他和老百姓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谊以及与亲属之间的关系,两个段落之间需要求得一种内在的逻辑贯穿,创作者以“水”切入,“粮食生产,水是命脉,水土保持,树是根本”,一个“水”字,将影片的前后两大篇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杨善洲从操劳一方水土的父母官到靠坚韧毅力植树造林的“老倌”的角色转变提供了合理的逻辑依据。而这一行为和它所彰显的精神力量,有力地凸显了共产党员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杨善洲与家人的关系,在影片中着墨不多,却有力地起到了塑造性格、烘托情绪的作用。二女儿杨惠兰因教师转正的事情曾对父亲产生过误解,杨善洲虽体谅女儿的难处,却也不能违背自己的原则,二女儿在林场木屋里向父亲哭诉的情节成为影片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一场戏。在这里,创作者并未因情节与情绪的高强度而丢弃影片平实的风格,不强做煽情,却充满着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当二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转正,杨善洲来到她的小院,默默种下小树,父亲对女儿深沉而又博大的情感已经呼之欲出。这类细腻感人而又见性格的细节不胜枚举。

影片很好地将细节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通过有意味的场景设计,时时闪现出耀眼的火花。杨善洲种下的树,不仅在修补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构成了杨善洲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象征。杨善洲退休的时候,一棵盆景雪松被他从办公室移植到大亮山的山坡上,雪松经历风雨,坚韧生长,逐渐高耸入云,当杨善洲老人瘦小孱弱的身影独行在苍翠林间,手抚大树一一告别的时候,杨善洲的形象已经与这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融为一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道:“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杨善洲正是以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印证着这一朴实的真理。当前,中国电影正处于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数量增长中实现质量突破,在丰富多元中体现核心价值,在社会瞩目中塑造自身形象,已经成为电影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电影《杨善洲》在这个时机出现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这个影像纷呈的时代,为我们在银幕上构筑了一方绿荫,沁人心脾、暖人心田。

(作者为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相关新闻       杨善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