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时隔20年 蓝精灵又来啦

[发布日期:2011-07-25] 来源:  作者: [字体: ]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这首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蓝精灵之歌,现在恐怕要换一下歌词了。810日即将登陆中国的3D动画电影《蓝精灵》,不但要将住在森林里的蓝精灵们挪到钢筋水泥的纽约城,更要让他们驾着3D的风帆席卷全球。

蓝精灵,这个诞生于1959年的漫画形象被美国汉娜-芭芭拉(Hanna-Barbera)公司制作成400多集电视剧之后,一度占据着全世界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1981年至1990年的十年间,长演不衰。1986年,动画片《蓝精灵》进入中国,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3D动画电影《蓝精灵》是索尼影像工作室耗时两年多的倾力之作。当53岁的蓝精灵登上大银幕,曾经的“蓝精灵迷”已步入而立之年。对他们而言,3D与否或许并不重要,这只是一种无关高科技的童年怀念。

打造全新蓝精灵故事

20多年前的电视版一样,电影版《蓝精灵》讲的同样是蓝精灵与格格巫斗智斗勇的故事。蓝爸爸、蓝妹妹、乐乐、聪聪、笨笨、厌厌等6个蓝精灵离开了山谷,来到了美国纽约冒险,在中央公园里遭到格格巫的围追堵截。他们一路上奔逃,躲进了一个纸盒子。快递把这个纸盒子送到一对夫妇的手中,也让这些可爱的蓝精灵就此闯进了人类生活。

这对夫妇正在期待宝宝的降临,但是从未想到蓝精灵的降临。打开盒子的丈夫着实被吓了一大跳。而很萌很可爱的蓝精灵却唤起了妻子的爱心。这些仅有7英寸高的小家伙,在人类家庭里制造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麻烦,不小心喝下了洗手液、不当心栽进了抽水马桶……与此同时,格格巫和阿兹猫依然锲而不舍地追踪他们。不过,巫师在人类社会里终究格格不入,无法适应,闹出了很多笑话……最终,蓝精灵也学会了人类家庭的价值观——爱和幸福,才是一切难题的解药。

丹·罗布(Dan Lobl)是电影版《蓝精灵》的动画特效总监,他说:“电影《蓝精灵》故事情节适合612岁的孩童,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尤其是家庭中互爱互助的观念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3D蓝精灵如何“变身”

正是在罗布的带领下,团队完成了电影从2D3D的转换。在动画特效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个蓝精灵的头发、眼睛、影子、手足、血液、肌肉到整体光线的设计,无一不呈现出精湛逼真的效果。“我们运用3D技术之后,动画形象肯定要作一些修改,比如头和脚的尺寸都会小一些。蓝精灵的眼睛更接近于人类的眼睛,他们的蓝皮肤也按照人类的肌肉质感来制作。”罗布介绍道。

2D影像转换到3D影像,可谓一个艰巨的工程:先是通过全景拍摄、激光扫描的方式,将真实场景转换成模型;第二步,将蓝精灵的形象填补到模型中,使得角色之间能够互动交流;最后,通过特效制作软件,完成光线、投影等后期工序。罗布举出了一个例子:电影中,阿兹猫的形象由两只相像的猫“扮演”,制作组分别按照剧情需要拍下两只猫摆出的各种姿势,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有动物驯养师的帮助。一旦遇到两只猫都不愿意“合作”的姿势,动画师就需要亲自上阵一笔一笔绘制图像,还必须与“猫演员”酷似,方可使用。而这些,也仅仅是阿兹猫形象制作的第一个步骤而已。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个蓝精灵。”罗布说,要让人们认可3D银幕上的蓝精灵,需要一个习惯的过程,“许多人,包括我的妻子在初看电影的十分钟内都会认为,这不是他们记忆中的蓝精灵。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人们会渐渐认同这些新的蓝精灵。”

3D技术并不能拯救烂片

作为3D电影井喷潮中的一部电影,《蓝精灵》会否取得好成绩还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当电影《阿凡达》成功掀起3D风潮之后,接踵而来的许多由2D电影经过后期转换拍摄而成的“伪3D电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观众的胃口。即使是“出身正统”的3D电影,如果没有过硬的内容支撑,依旧难逃铩羽而归的命运。

3D视觉效果能否取代电影叙事的本质,喧宾夺主地成为未来电影潮流?对此,罗布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3D技术在电影中处于附属地位。“在3D电影的制作上,我们都处于学习阶段。决定一部电影好坏的一定不是技术,而是故事和人物。即使很多观众认为《变形金刚3》的视觉效果的确一流,业内人士还是觉得这是一部烂片,问题就出在故事上头。”

罗布用黑白电影与彩色电影来比喻2D3D之别:“就像彩色电影一样,3D技术能让电影更有趣,但不会影响人们对电影本身好坏的评判。”

从《阿凡达》到《爱丽丝梦游仙境》再到即将上映的《蓝精灵》与《哈利·波特7》,3D电影一路走来,流光溢彩的泡沫已被逐渐刺破。电影不是靠技术就能拯救的。如果高昂的成本与对高票房的渴求催促着导演们不断赶制内容空洞的平庸电影,无疑,3D电影的生命也将继续缩短。

(据《第一财经日报》、《新民晚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xlww
相关新闻       蓝精灵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