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时代的恐惧烙印:盘点科幻片中的外星人入侵

面对外星人:从绝望到乐观

[发布日期:2011-03-08] 来源:时光网  作者: [字体: ]
V星入侵》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外星人入侵题材再次大量涌现,看上去它们和50年代的科幻片差别不大,仍然延续了异化的主题:经典电视剧《V星入侵》讲的是外星人来到地球,最初装作非常友好,和地球人紧密合作,但地球人似的外表下面,这些大蜥蜴一样的家伙却是在意图控制整个世界……约翰·卡朋特的经典科幻恐怖片《怪形》说的则是在南极的科学考察人员发现了一艘坠毁的外星飞船,结果善于拟态、复制的外星怪型成了众人的梦魇……但考察下1978年版的《天外魔花》,我们会发现,这些外星人入侵题材背后表现的时代恐惧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1956年版的《天外魔花》故事发生在小镇中,而1978年版则把背景放在了大都市旧金山,主题也向“都市人的异化”发展;1956年版的结尾仍然是怀有希望的,1978年版结尾则完全出乎意料,让人无限绝望。

      70年代的美国人经历了肯尼迪遇刺、越战、水门事件、性解放、反战花童、摇滚乐……他们已经不像50年代的人那样理性、沉重,他们还经历了美国的文化主体慢慢向大都市集中的过程。这个时代的科幻电影虽然仍有政治或社会隐喻,但已经不像50年代那样直接,它们的表现更加个人化(比如约翰·卡朋特的电影就非常独特),对冷战思维的反思也更深入。无理性、绝望、风格化是这个时代科幻片的共同特征——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是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异形》,导演原来设想的结尾是异形在逃生舱里咬掉了女主角瑞普雷的头,坐在她的座位上,用她的声音跟地球通话!如此有震撼力的结尾却因为过于黑暗而被改掉了。

《独立日》里洋溢着股简单直接的“乐观主义”精神

 经过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不温不火,随着1996年科幻片《独立日》全球大卖,外星人入侵题材再次得到重视。一大批注重视觉效果的科幻大片出炉,但这个题材的面貌却全然不同了。作为后冷战时期的90年代是20世纪美国发展最稳定,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打遍全球无敌手的美国佬只好拿外星人来练功夫。苏联的解体,全球政治倾向的保守化趋势,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的高速流通等等变化,导致科幻电影迅速走上了注重视觉效果、平面化、放弃深度意义的路线。

《火星人玩转地球》颠覆了外星人入侵电影中的所有模式

在《独立日》中,几乎充满着一种我们可以叫做“革命乐观主义”的情绪——不管是威尔·史密斯饰演的飞行员还是醉鬼老爸或者美国总统,对外星人都怀着“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般的大无畏气概,连F-18这种战斗机都可以把小飞碟玩得团团转。蒂姆·伯顿的《火星人玩转地球》更是极尽颠覆、恶搞之能事,其反类型化的思路与《黑衣人》颇有近似之处。《星河战队》也把海因莱因原作小说中的政治意识淡化再淡化,变成了一部“星际争霸”式的商业制作大片。

 

【内容导航】
第1页: 第2页:从50年代到现在外星人四次大举入侵
第3页:外星人是时代恐惧的象征 第4页:面对外星人:从绝望到乐观
第5页:外星人入侵与911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xqlw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