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别了,《高考1977》——周显欣拍摄经历

[发布日期:2009-03-11] 来源:太平洋电影网  作者: [字体: ]

——记剧照老师“李国全”

全组工作计时:第25天。整个电影的拍摄差不多完成1/3了,据说主创人员看了样片还比较满意。心略微定下来一些,然后想,除了不负众望好好诠释自己的角色之外,还可以为这部电影做些什么呢?

记录。对,把觉得有意义的人和事件记录下来。就像《高考1977》记录了70年代知青们所经历的重大变革一样。

如果着手开始,如果谈到记录,于《高考1977》的所有现场工作人员而言,我觉得首先要说说剧照老师——李国全。

涉足影视剧拍摄以来,我还没有见过比他更认真而敬业的剧照老师。当然,自己现在还应该属于见少识窄的人,只能基于目前的所见而作此言论。李老师在现场拍摄剧照的状态,已然不是一份简单的围绕剧情、演员表演而进行的工作,而是不遗余力、不容疏漏的记录着与整个电影创作相关的所有细节。

首先,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必到现场,从不借故不在。以前所在的剧组,有的剧照老师会挑天气、看心情或看拍摄的剧情、戏份轻重而选择性的到现场拍照,而他只会时时刻刻守候在摄像机后面,不停捕捉演员拍摄前走戏试戏、拍摄后情绪仍然饱满的幕幕瞬间,不错过每一场戏的独有情节。不得不相信,若果把他的剧照图片挑出来如序连接摆放在一起,已然又是一部无声的、生动的平面电影。

记得刚见到他时,我的眼光还兴奋的停留在他为我拍摄的角色定妆照上,那些照片生动而富有年代特色,颇让人记忆。李老师却没说什么,只默默地拿出一个白色相本,递到我的手上。看到那个相本的瞬间,我很吃惊。它一看就是自己亲手制作而成,封皮上贴着一张风景照片,上面的景致深邃、悠远而沉静,似乎默默传达着电影的内涵,照片上工整地写着:电影《高考1977》人物资料。只这一眼,已经让人十分端正而探索地想看看里面的内容。

一切看似没有意义的物件,却能一眼引起他人的注意,差不多都是负有一点使命的。

那个相本里整齐贴好了每一个角色的精选造型图片,准确而鲜活地展现着电影人物们的各种状态,并有着人物关系与剧情阶段性的表达,就像一个简短的故事大纲,让阅目者对于故事的中心意图有所感触。此外,相本里还夹放了数张印刷齐整的场景分镜“票据”。那些“票据”真是第一次见到,橙色的A4纸面上平均整齐的划分印好了大约十来个小方框,每个方框里面的印刷内容一致,分别是场景、场次、镜号等等各个专业名目,只等着使用的人在名目的“:”号后面填写好相关数据,再分别裁剪、粘贴、对位以相关的内容,便又是一份具细的平面影像资料记录。

因而,完全可以理解并赞叹李国全老师在片场一丝不苟、惟恐落下一个镜头影像记录的工作作风,因为从一开始,他便十分清楚而富有使命感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他近乎有些偏执甚或疯狂地采集图片的状态。

其次,相当值得一提的是,李国全老师除了在剧照采集方面十分精准全致,他的镜头对待剧组的每一个工作人员以及拍摄场景的四围周遭,都是相当不吝啬而慷慨激昂的。只要一得闲,譬如工作过程中置景、布光、架轨道的空当儿,或是等天光、吃饭休憩的时候,他的眼睛就如同镜头一样,敏锐、犀利的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人、事、物、景……不断地捕捉着一切生动而有意境的画面。

他的储存硬盘里,可以找到剧组任何一个成员的脸孔,或是回眸一笑,或是未察觉状态下的某个瞬间,又或是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勤励、指点江山……电影拍毕,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一笔丰厚的“报酬”,便是关于自己的与《高考1977》有关的所有图片记录。     而喜爱风景画的人,更会惊叹不已地从他那里拷贝到无数张意境深远的“明信片”,足够回家慢慢欣赏品味一段时间。

昨天收工后,我便在李老师的电脑前惊叹了好一阵。那些晨曦微露、冬雪冰莹、夕阳残血、火烧云霞、山河交融、人物呢喃的风景图画,在他对各种可能的角度、光圈以及时瞬的把握下,就这么眼睁睁地在众人面前只被他记录了下来。真是美,美得那么真实而又不可及。

在此,除了特别感谢李国全老师拍摄及授权本人在博客里发放他的摄影佳作以外,还特别不忘称赞一下李老师的厨艺,感谢他在拍摄现场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给大家熬煮的鲜美鸡汤和黑米红豆甜粥,让每一个品尝到的人都饱了口福。

再次谢谢李国全老师给予《高考1977》的所有图像记录。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