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们的执行导演吴天戈(名号:“吴小胖”)
其实,“吴小胖”同志是一个相当低调、彻头彻尾、不折不扣的导演。之所以在剧组得到这样一个“名号”,全因为他除了工作之时,总是与大家打成一片,有说有笑,没有一丝架子,谈笑间只有亲切、真实、可爱,他的言语简练且十分随和、诙谐,颇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以至于大家不顾一切要根据他圆乎乎、乐孜孜、小胖敦敦的外形,给他取一个这样的绰号,然后直呼其号的同时,既愉悦了自己,也欢快了大家。但吴导自己却是一点也不介意,一听到叫“吴小胖”,答应得嘎嘎的。
这大概也是他会暂时不当导演,主动到《高考1977》来担任执行导演的原因之一:不在乎名份,只在乎自己是否接受这份工作,是否可以去干。作为上影集团的青年导演骨干,大概他对于集团倾力打造的这部影片,也有相当支持与贡献的想法,再加上,他与我们的导演江海洋先生既是同事,又是好友,据说两人还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玩伴,他的父亲——中国第四代大导演吴贻弓先生曾经是江海洋导演的拍片导师,他也曾经师从江海洋导演的父亲表演艺术家江俊先生做过学生,这样一系列的猜想集结一起,就不难以为“吴小胖”同志为何总是笑眯眯而又积极认真地活跃在我们的拍摄现场,担当着执行导演的重任。
“吴小胖”同志全名吴天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现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主要作品有:《激情警探》(电影,199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电视,1994年)、《血囚》(电影,1994年)、《大捷》(电影,1995年)、《像春天一样》(电视电影,1996年,第六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导演奖)、《相亲相爱》(电视,1997年)、《第三条线》(1998年,第一届CCTV6电影频道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作品)、《女人的天空》(1999年,华表奖优秀电影提名)、《我的爱情日记》(电视电影,2000年)、《网络惊梦》(电视,2004年)、《天空下的缘分》(电视,1994年)、《女人的天空》(电影,1999年)、《花样年华》(电视,2002年)、《暖冬》(电影,2002年)和《英雄泪》(2004年)、《暗算》(电视,2004年)等。1999年,获第六届上海电视节最佳导演。
作为一个科班导演,吴导在我们的现场指挥起来游刃有余。他十分清晰而准确地领会江海洋导演的意图,在拍摄上与他有着很深的共识,同时,他以一个导演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执行导演意图,更重要的是他总帮助导演发现、解决掉一切拍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与麻烦,让拍摄得以顺畅而更好地完成。因而,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拍摄现场的一切周遭,布署各部门工作的同时,一双戴着镜片地眼睛扫描着与之相关的所有,一但发现问题,即刻过去排解。比之消防队员的扑火速度,他的行动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就一点也不像个“胖”人的举为了。
但他毕竟还是有一点圆乎乎的,奔跑起来多少会有点碍事,以至于一次在抢拍夕阳余晖的时候,他为了帮助道具部门快速给众多演员递去火把,在自己举着火把奔向我们的同时,由于一个斜坡的阻挡,一下子重心不稳,以趔趄地形式摔了下去,不幸的是他又由于重心不太稳,没调整好站起来的姿势,又在地上圆乎乎的滚了几下……但“吴小胖”同志的精神实在令人折服,他不顾及大家的看光,不等他人来扶便迅速、终于地又站了起来,以眼镜没歪没掉、火把仍然高举的姿态郑重、快速地继续将火把递给了大家。他似乎没有摔伤,还好,大概因为冬天穿得很厚且斜坡是一堆松软泥土的缘故吧,因而,大家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还是更多地给予了他各种“坏笑”。
事后,与“吴小胖”同志提及此事,他还笑咪咪地说:“唉,身体协调性是差了一点,你说摔了也就摔了,还在地上滚了几滚,是有点不太好看啊。”结合他摔跤的样子,大家又是一阵狂笑。可见,吴导的的确确是一个性格爽朗、坦真、豁达的“乐天派”。
到今天为止,在工作中与吴导相处一个月以来,我基本可以也算大胆地给吴导一个这样的定义:他有着90后看人生的眼光、思维,60后看事业的心态、意识。
何来这样的体会呢?
吴导的知识结构非常好。他文理并重,文学、剧目、影作、典著是多多通读、样样不落,而他对数学几何、数字组合排列以及桥牌、围棋等十分讲究理性逻辑思维的东西也精于研究,颇有见地。最难得的是,他会讲一口流利之极的英语,据我听来,没有任何口音,娴熟而纯正。这一点,我想与他天生极强的语言能力有关。我注意到,他无论说普通话、上海话还是英语,嘴皮子都开合揉搓得干净利落,咬字归音、平仄卷舌都做得很好,让人觉得他的说话发音是有讲究的,不随便的。
一个能够在表达细节上做到规范、准确、生动、流畅而又不失趣味的人,除了有很高的智商与天赋以外,还有着对自己由内而外严格、强大的控制力。
另外,吴导思想十分开化,据说他从不存钱,把赚来的薪酬都花费在了到全球各地的旅游上。他喜欢到各个国家的各个角落去探寻各种阅历,且绝不是那种“到此一游咔嚓就走”的态度,而是用自己的积蓄在那些地方住上一段时间,细细品味当地的人文风情、风土习俗等等,让那些有着生命体验意味的各种人文精髓都沉淀、生长在自己的骨血里。何其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种真正让生命去无限体验的人生境界啊。
因此,他身上无不流露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汇合的气度。而他不计自己是个68年生人,常常与我们这些小年轻打成一片,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思想超前的观念和意识,比如有钱别买房子,租房子才是最好最合算的消费方式;比如花钱要花得痛快,只要是自己真正喜欢和愿意的就花,别老死抠死存着;比如结了婚不一定要孩子,确实想生了再说等等。
另外,他也不忘告诫我们,要多多看书,看经典剧目、影片,找与自己对路子的好演员的片子来看,琢磨学习,要认真、勤奋、智慧地对待自己的事业,要为自己充实文化内涵、思想底蕴等等。甚至有一次在大家收工回去后,趁着时间还早,他竟主动叫来我们几个喜欢打“升级”牌的演员,一起坐下来学打“桥牌”。“上课”期间,其讲述内容的认真度、精准度、鲜活度和易解度,已经不是一个普通老师可以媲美的了。害得我们很快就学会了一些基本门道,直到现在仍然跃跃欲试,想继续探个究竟。
无奈“吴小胖”同志昨天因故暂离剧组,我们短时间内见不到他,只得自己先上网去看看“桥牌指南”了。于我,除了对他做出如上的论述——“90后看人生的眼光、思维,60后看事业的心态、意识”之外,对他还有另外一个“期待”。
由于自小受父亲的训导,我的心算能力较强,从小就会玩“
当得知吴导也精通玩“
结果是:一、我在现场休息的时候拿出牌向他挑战,他制止了我的行动。吴导话语如下:“你以后永远都要记住,无论你有事没事,有戏没戏,你都不能在拍摄现场玩任何游戏,做任何消遣。因为大家是一个认真工作的团队,不可以让你的行为影响、破坏我们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一席话说得我口服心服、暗叹有加。如此亲切、随和、思想前卫而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主义的人,在对待工作时,竟是这样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而顾全大局,怎能不叫人信服?您放心吧吴导,尔等保证今后一定不会再犯。
二、他还是在我收工吃饭的时候,跑到休息室来悄悄说:“来吧,我和你打一盘。”结局是我们输赢几个回合后,他开工了,走的时候我数了数,他还赢我六张牌。唉,真是有些不服啊,又不得不服。吴导确实算得很快很精通。是不是自己太紧张了?或是真遇到“
就等着“吴小胖”同志回到剧组完成我的这另一个“期待”吧。
作为对《高考1977》的记录,作为对吴天戈导演的描述,我想,且不论自己的文字、文章构筑水平欠佳等问题,于己于他,应该都算得上一件有纪念意义的事。所以,最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之上,给予我对《高考1977》记录与描述中的对象们添加一些独具个体个性、事件意味的东西。当然,只能限于我的理解。
吴导英语成章,就让我写几句赞美他的英文赠予他,以感谢他多日以来对《高考1977》的倾力付出、辛勤劳动吧。另外,文章最后附上一篇网络媒体曾于
就此打住。祝愿吴导离组期间一切安好,顺利。
You are such a smart,intelligent and healthy
guy,be diligent,serious with your work,be free,open and clear with
your life,be unselfish and concerned with your partner,you are so
happy.
You just got a little bit fat,but don’t cry,you still be a
lovely guy.
Your life will be full of kindness,friendship,fresh air,flower
and applause.
Wisdom come from permanent study,honesty and generosity.
You already owned them, and you will be more successful.
Just keep on your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