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别了,《高考1977》——周显欣拍摄经历

[发布日期:2009-03-11] 来源:太平洋电影网  作者: [字体: ]

——记感动现场的那个人

关于《高考1977》的故事,似乎可于现在简略说一说了。提及它的原因,是因为在今天的拍摄现场,发生了一件令人潸然泪下的事。

《高考1977》,顾名思义,是发生在1977年与高考有关的故事。只不过,1977年对于我国经历文化大革命后民族文化的重新建设与发展,有着划时代、里程碑式的意义。1977年,中国重新恢复高考制度,无数曾经辍学、没有机会读书、下乡当知青的年轻人们因此获得了重新吸取知识、重新改变人生的希望与机会,这也是邓小平同志上任以后提出的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生、发展乃至腾达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变革性政策。这实在是一份令那一代人振奋、感慨不已的人生体验。

故事的具体情节真是不便多讲,只能概括的说,这是一个牵扯着中国一代基础栋梁人才们情感魂灵的事件,但凡在青年时期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相信对于《高考1977》所描述的人性在那样一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表现、鲜活而真实的再现,一定是深有同感甚或共鸣不已的。

或许正是这样一部电影即将传递给人们的震撼与灵动,才让我们的拍摄现场发生了这样感人的事件。

我在屋子里候场等待拍摄的空当儿,我们的江传荣(副导演)老师走过来,跟我说:“刚才我在现场布置群众演员的时候,看见一个女孩儿带了一个红色的小笔记本,默默地坐在角落上翻看着,神情有些黯然。我走过去,问她:‘这是你自己带过来的本儿吗?’,她说:‘是的,这是我姐姐留下来的。’我便向她要过来,仔细翻看了里面的内容,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各样的数学公式、文章片断、知识总结、日记等等……还有很多剪下来贴得仔仔细细的小画报,而且正是1977年左右她姐姐勤奋自学备考时记录下来的各种相关资料。”

听到这儿,我已经很吃惊的即刻问道:“真的啊,那太好了,这个群众演员这么认真,真是少见,还自己带过来这么真实的道具。一会儿要去借来好好看看啊。”江导摇了摇头,随即又说:“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姐姐已经去世了,刚好就在那个年代,而且她没能参加上1977年的高考。   这个姑娘跟我说这事儿的时候,一下子就泪流满面了。她说,她今天带着这个笔记本来,就是要到我们的拍摄现场,感受当年的那种氛围,缅怀一下她的姐姐,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咱们的电影当中,留个关于1977年高考的纪念。这个女孩儿本身是个干部,是专门请了假过来的。”接着,江导把他给这个女孩儿拍的照片递给我看。

一瞬,我的心一阵地紧缩,进而渗出酸痛,不由眼圈湿润。真的没有想到,我们的电影在这样一个并不发达富裕甚或有些偏僻的小城市里,还能碰见这样感同身受而情怀深重的人。在我们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不该成为、却成为群众演员的知识女性,那种面对光环色斓文艺圈的虚荣浮躁在她身上没有毫痕,不管这个女孩儿意识或是没有意识到,她的认真、清明、怅惘或遗憾以及她姐姐的不幸、勤奋读书等等迹象,已经深烙我心底。

我沉默了一会儿。决定去现场找这个女孩儿,跟她聊聊,并仔细看看这个红色的小笔记本。刚刚迈出房门,却刚好撞见了江导相机里的这个“群众演员”,她正是来找我,并希望《高考1977》里的一些人能在姐姐红色的小笔记本上留字纪念。真是巧。毫不犹豫,我小心地翻开这个红色小本,寻找了好一会儿,才在某页的一点点空白处写下了些许字句。短短数分钟,可以说,我亲眼阅睹了那个年代一位善良、淳朴女性的求知渴望。

笔记本上她姐姐的字迹工整,虽说不上字体隽美娟秀,却能看出这个人的认真、刻苦以及广泛而敏锐的知识文化触觉。她几乎把最重要而核心的数学公式、把最精华的文章思想、把最纯真的美学喜好以及最朴素的心理感知都记录下来,点点滴滴,累累聚拢,让人很清晰地知道,只要再一翻看,脑中的重要知识构架便有了反复论证而牢固下去的坚定意味。

如果她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想必早已成为一届知识女性之精英。

我边看边用自己的相机拍着里面的些许内容,同时问道:“你和你姐姐叫什么名字呢?”她答道:“我叫惠亚男,我姐姐叫惠亚非。”女孩儿话语不多,略显腼腆。她穿着我们剧组的演员服装,戴着一副那个年代的眼镜,眉目清秀,很象70年代的知识女性。可以很近的感觉到,她与姐姐之间的相似乃尔与深厚情感。

我没法再多说什么,能够做的,就是感怀这一事件中的种种细节,把它们汲取入内,让它们长在角色身上,随着自己,在《高考1977》中真实、鲜活地再现那一年代背景下人物本有的人性精髓。

感谢江川荣老师认真工作中的仔细观察,让我们知道了感动他和现场的那个人。也感谢惠亚男给予电影《高考1977》的默默支持与关注,更要谢谢她姐姐惠亚非那份宁静致远的精神记录,给了我们更加努力工作、精于摄制的鼓励与动力。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