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别了,《高考1977》——周显欣拍摄经历

[发布日期:2009-03-11] 来源:太平洋电影网  作者: [字体: ]

——记我们的导演江海洋先生

怎么说这篇文章的开头,我都是怀着歉疚不已的心情开始的。

昨天给导演江海洋作静脉输液扎针时,扎了两针才进入他的血管见到回血。导演的眉头似乎略皱了皱。看着液体渐渐导入他的体内,我想,还好,没有让他承受什么医疗意外,不然,自己一系列生疏得有些毛毛顿顿、抠抠缩缩的输液动作,就将获得一个更加惨烈的评局。  后来,剧组的小吴说她也护理过病人,懂得拔掉针头,不用我再等候。于是,我才忐忑不安的回了房。

毕竟好几年没有碰过医院里的那些器械与针头了,尤其面对目前工作团队中的领军人物,心里在把他当做病人的同时,多少仍然有些顾虑。他因为工作而病倒,并于带病坚持中期望着输液能让他早些康复,继续勤力拍摄,因而,我是定不能让他的病情再有加重的。于是,我在摆弄那一套输液器械时,格外严谨与慎重。但很多事情是用不得劲的,越是小心,越是沉重。到底,自己还是在操作流程中让紧张与生疏接踵而至,结果,硬是让导演江海洋先生有些“后怕的”接受了一个“弃医”数年的“演员”对他的输液医疗。

看来,导演没有让医院医生大老远跑来为他输个液、或是剧组大老远送他去医院还要看护的好意,还是没有得到一个圆满答复。

第二天在拍摄现场,我向他询问输液情况时,他却轻松地笑着说:“没事没事,都挺好的,后来她们拔针头也没事。”一笑之下,我于他昨日病榻上信任忍耐的神情及今日现场生龙活虎的释然下,十分而肯确地明白,我们的导演江海洋,是一个宽厚仁善、颇为承当的大气之士。

刚刚看完《高考1977》的剧本时,我还沉湎于里面所蕴藏的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气韵,尤其放在1977那样一个局势动荡、人性复苏的年代。当时想,这个剧本真是让人震撼,不知道原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没过几天,在上影厂试妆并与主创团队简短会面时,才知道,原来剧本没有原著,整个故事与情节是导演凭着自己的经历、记忆与理解编撰好故事大纲,与编剧谷白老师探讨数日,最终共同谱写而成的心血。我们所看到的《高考1977》,源于他的初笔与多次修缮。

因而,可以晓得,在文学创作方面,导演江海洋先生确实深有功底。据说,他已亲自编改、创作多部影视剧本,却从不宣扬,只是埋头苦作。至多偶于闲聊时,我能听见他幽默地跟我们叹上一句:“唉,将来导不动了,我就改当当编剧,还可以混口饭吃。”

谈及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时,我才从导演淡然的语气中明白,一个有底蕴的人,是不会把什么都挂在嘴上的。

——“我觉得这个剧本很厚重,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无奈与挣扎,这在很多知青题材的电影中都没有人描述过,尤其是关于恢复高考这一事件。这部电影应该是很感人的。”

——“嗯,我们只是从另一个角度、通过另一个事件去描写当年知青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他们的一些体验。真实的东西总是容易引起人共鸣的。”

——“剧本真是很好,我看完后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还要再改改,目前它还相对较实。”

——“你对这个角色怎么理解?”

——“我觉得她是一个浓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另外,她还有点那个年代的人‘又红又专’的意思,什么事情都很认真,总是跟着组织走。”

——“嗯,如果让你来演,希望你不要去‘演’这个角色。因为‘演’出来的东西是总是不像的,你只要真实的去思考即可。”

当然,今天回头来看,我想,自己幸运获得这个角色的背后,除了上影集团、各个主创部门与导演对我的信任外,还有他对演员在作品中能够完成什么任务的独到见解与把握。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不好的演员,只有不好的导演。”可见,他对自己挑选演员的要求是十分清晰的。同时,他也一早就把一部作品成败与否的责任,揽到了自己的肩上。

因而,有理由相信,导演江海洋也是一个自信的人。

没有自信,便不可能得到成功的青睐。尽管,以我的体会,江导对于成功或名利十分淡泊。

剧组的人都知道,他是北京电影学院78级导演系毕业的高材生,在学校的成绩名列前茅。他的同班同学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李少红、胡玫、金韬……,摄影系同学张艺谋、顾长卫……,美术系同学冯小宁、何群、尹力、霍建起……等等,如今都已是中国耳熟能详、名扬四海的知名“第五代”,而他作为其中的一员,却不无风趣地对我们说:“我们老师当年就说,咱们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将来未必成为最好的导演,他说得很对啊!”然后,他还是踏踏实实干着自己喜爱的职业——导演,默默导着他喜欢的电视剧或电影。

其实早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电视剧播出的时候,我便已经注意到这部电视剧是极少数能将经典影片再现得灵动、精致、唯美而不失经典原味的剧目,当时就觉得这个导演真是不简单,能够在荧屏上如此细腻而到位的诠释经典,因为中国太多改编自经典影片的电视剧播出后都是一片骂声、狼藉遍地。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播出后的好评如潮,绝对让它算得上是一部成功之作了。

而江导的人生哲理,似乎是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尚觉满意、快乐即可。对于一切过往得到或失去的,他没有沉湎;对于今后可能得到或失去的,他没有仰望。他的状态总是释然、轻松、愉悦而不失认真、严谨地孜孜创作。

我记得他在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这样说过对自己的描述:“一次,我吃饭的时候,母亲知道我考试没考好,气急了不准我吃饭,父亲却立刻跟母亲说我这时候一定已经知道自己犯错误了,也一定知道下次不会再犯,会让自己去改好的。说着他从母亲手里拿过筷子递给我,只对我说了两个字:‘吃饭。’。那让我记忆深刻,就此知道自省,要学好。家里的条件还是不错的,尤其父亲给予我的教育和成长环境都相对自由与宽松,这让我儿时的记忆几乎都是快乐而不压抑的,虽然一家人也经历了不少特殊年代的那种磨难。但我没觉得吃过什么苦,整个成长过程所经历的事情、获得的机遇都还算是幸运的。后来恢复高考去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也是父亲给我的意见。本来我想当演员的,父亲就说,你不太适合。现在想想,他说得挺对的。”说完哈哈一笑。

谈笑间,他的话语仍然松快有致、风趣淡然。看得出,导演江海洋的父亲对他的影响至深,并且对他今天如此淡定释怀的心态有着极大帮助。

江导的父亲,江俊。话剧演员。江苏睢县人。1939年参加抗敌演剧九队,从事抗日救亡演剧活动。建国后,历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话剧三团团长。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影片《上饶集中营》中饰演角色。参加演出话剧《初开的花朵》,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演员二等奖。——这是我能在网上搜到的这位中国演员艺术家老前辈的很少的一点资料,加上我们并未在剧组中真正谈论过他,因而,我只能算是一个孤陋寡闻、并不了解也并不具备深究这位演剧大师资格的远小后辈了。只是,可以想象得到,一个经历过中国战争年代并投身新文化精神事业的人,有着怎样不可后世的勇气与思想。

不由又想起江导在拍片现场偶尔与大家谈论到的各种文化书籍、经典名著以及佛家哲学、周易命卦等等各门学识。他的娓娓道来之中,常常是一番游历四海的景象与真解深藏的感悟,让人深刻感受到他博学多才、众览群书之文化底蕴。或许,他对文化知识的不懈汲取,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一个对民族精神与文化有着沧桑、厚重阅历的人,多半是愿意他的下一代也传承对文化与精神领域的特别重视之心的。又或许,我们的《高考1977》所阐明的主题思想——“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一个国家,不能离开文化、知识、人才与科学;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亦与江导这样不凡的成长历程息息相关?

实在不该如此造次地谈论以上许多。

作为一个演员,且仅仅为当下工作写一些文字记录的人,绝是没有资历去探谈他人家世、背景之说的。只是于我对江海洋导演的记录中,也希望在《高考1977》的拍摄过程中,为他留给我们的一些印象寻些所谓的依据。

虽恃才却不傲物,应该说是江海洋导演的另一大特质。

他待人接物一视同仁,没有什么阶级意识,大到领导探班的接待,小到交待场工如何作业,他都谦逊和善,不发脾气。至少到现在,我还没有见过他发脾气的样子。拍片现场,他总在场景里仔细与主创人员们探讨着如何完成各个分切镜头;监视器前,他似乎也总在思考着如何把握每一个镜头里他所想要的。我注意到,尽管他已经细致知晓自己在每一个画面里的追求,但对于各个主创人员提出的各种创作意见,他从不拒绝,先仔细聆听,了解清晰,随后迅速与大家探讨确认出最佳方案。谁的效果出来更好,就采用谁的建议。

集思广义而后的所得,似乎便是让江导把舵掌得更好的诀窍。

即使写了如上这些对导演江海洋先生的记录与描述,亦仍算不上是全面而到位的。诸如他的形象不错、口才极佳、一旦发言不带文稿即出口成章,虽身为导演,却还担当着上海市政协委员、公安处岗位督察等诸多重任等等,等等……短短数千字是无法将其纳入方圆的。想来想去,还是决定用江导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来结束我对他在《高考1977》中的记录为好。或许,这才是一个更为真实有形的字局吧。

——“电影是我的生命,电视剧是我的生活。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过高峰,所以也不存在高峰已过。我觉得每天在往前走。我这样来比喻自己,我们一帮同学,大家一块毕业,在我们的队伍里面,有陈凯歌等等,最近几年导的电视剧,放得比较火的,也都是我们同学的。我觉得我只要在这个团队里面,我觉得只要还有我的声音,我就觉得我很满足了。就像在风浪当中航行的一条船吧。因为干这一行不容易,做得不好,就会被淘汰下去。经过这么多年的颠簸,我还是这个船上的一员,我不敢当舵手,但是我还是个水手,我很满意了。”(江海洋)

《高考1977》,江海洋导演,一条电影的船与这条船的舵手。

这一次,每一个在这条船上的人,都视你为最好的舵手。

至少,作为一笔真实的记录,我这样认为,且坚信。

最后,就以一首极简之打油诗,为文笔诗作都俱佳的导演江海洋先生在《高考1977》中我的记录里画上句号吧。

貌似敏淳气若江

才识渊博深如海

儒君以德航艺洋

淡泊名利影作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